廣泛分布於世界三大洋之熱帶海域。 | |
體呈橢圓形或卵圓形,中等側扁。頭部具黏液囊,外露骨骼多有脊紋。眼大。口端位,裂斜;主上頜骨長未端達眼前緣或後緣;頜骨、鋤骨及腭骨均有絨毛狀群齒。鰓蓋骨及下眼眶骨均有強弱不一的硬棘。體被大型櫛鱗;側線完全。背鰭連續,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深凹,具硬棘X-XIII,軟條11-17。臀鰭有硬棘 IV ,軟條7-16;腹鰭硬棘 I ,軟條 5-8 (通常 為7 ) ;尾鰭深叉形。幾乎大多魚種體色多帶淡紅色。全世界共2亞科,包括鋸鱗魚亞科(Myripristinae)及金鱗魚亞科(Holocentrinae),共約8屬78種(Nelson, 2006),臺灣紀錄5屬32種(臺灣魚類資料庫, 2015)。 | |
珊瑚礁區中小型魚類,大部份棲息於海岸線至水深100公尺內之沿岸,甚少超過200公尺。夜行性,日間多半單獨或三五成群的棲息於較大的珊瑚礁縫隙間或洞穴中,不停地來回游動,且常和擬金眼鯛共處一穴。鋸鱗魚亞科魚類夜間成群在礁盤上方層,以較大型的動物浮游生物,如甲殼類幼生為食。金鱗魚亞科魚類則吃較近底部的甲殼類、蠕虫類及小魚。金鱗魚可藉鰾發出咕咕等不同的聲音,其作用可能為示警或辨識之信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