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 | |
體長橢圓形,側扁;頭部輪廓較鈍圓。頭小,吻短。眼大,上側位。領齒細小,絨毛狀,鋤骨及腭骨具齒。體被中等或小型之櫛鱗,頭部及頰部亦被鱗。側線單一,延伸至胸鰭後方,例如若棘鮗屬(Acanthoplesiops);或分成二部分,前者依背緣而走,中止於背鰭未端;後者則縱走於尾柄中央,至尾鰭基部止,例如七夕魚屬(Plesiops);或分成三條,各自延伸至尾柄處,例如針翅鮗(Belonepterygion)。背鰭單一,連續無缺刻,基底長,硬棘XI-XVIII,軟條6-21。 臀鰭硬棘III,軟條7-23;腹鰭發達,且第一軟條通常延長且粗壯。全世界分2亞科,分別為七夕魚亞科(Plesiopinae)及棘鮗亞科(Acanthoclininae)共約11屬46種左右(Nelson, 2006),臺灣紀錄2亞科6屬11種(臺灣魚類資料庫, 2012)。 | |
一般棲息於珊瑚礁和沙地交接處之洞穴或礁縫中。屬夜行性魚種,白天躲藏在洞中,夜間出來覓食。肉食性魚類,大都以甲殼類為主食,但亦有捕食小魚者。其中珍珠麗七夕魚(Calloplesiops altivelis)具有以背鰭之眼斑來擬態白口裸胸鯙(Gymnothorax meleagris)的頭部以便嚇走敵人之本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