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anthopagrus taiwanensis Iwatsuki & Carpenter, 2006 臺灣棘鯛 F378 Sparidae 鯛科
俗名臺灣黑鯛、烏格、黑格、琉球黑鯛、太平洋黑鯛、烏鯮。棲息於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深度3-5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臺灣,產於臺灣東部、西部、南部、西南部、東北部、澎湖,最大體長50 cm,為臺灣特有種,模式種產於臺灣東港溪河口。
體高而側扁,體呈橢圓形,背緣隆起,腹緣圓鈍。頭中大,前端尖;頰鱗列數為3-4列。口端位;上下頜約等長,唇薄;上頜前端具圓錐齒2-3對,兩側具臼齒4-5列,下頜前端具圓錐齒2-3對,兩側具臼齒3列;鋤骨、腭骨及舌面皆無齒。體被薄櫛鱗,背鰭及臀鰭基部均具鱗鞘,基底被鱗;側線完整,鱗數約44-47個;側線至硬棘背鰭基底之間則有3.5列鱗。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無明顯缺刻,硬棘強,第IV或V棘最長;臀鰭小,與背鰭鰭條部同形,第II棘強大,頭長為其1.5-1.8倍,臀鰭鰭條數為III, 9;胸鰭中長,不超過臀鰭第一硬棘;尾鰭叉形。體色為銅灰色,體側鱗片基部色暗,形成點狀縱帶;鰓蓋具黑色緣;側線起點及胸鰭腋部各有一黑點。背及尾鰭暗色且具黑緣;胸鰭在魚體新鮮時會呈現橘紅色;臀鰭鰭條白色,鰭膜黑色:腹鰭淡黄色或透明。以前所記載之灰鰭棘鯛(Acanthopagrus berda)為本種或太平洋棘鯛(Acanthopagrus pacificus)之誤鑑,灰鰭棘鯛主要產於印度洋,向東延伸至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海域。(2016/02/03 曹德祺、林沛立編寫)
主要棲息在泥地或砂質底地形之陸棚或沿岸海域,會進入河口或淡水域中。幼魚時期棲息在灣內平緩之半淡鹹水域。以多毛類、軟體動物、甲殼類、棘皮動物及其他小魚為主食。
分布於臺灣海域,包括西南部及澎湖等有分布。
本種為高級食用魚,可為流刺網、延繩釣、一支釣等漁法所獲。肉味鮮美,炭烤、清蒸、紅燒、煮湯皆不錯。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