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ula alfredi (Krefft, 1868) 阿氏前口蝠鱝 F058 Myliobatidae 鱝科
俗名飛魴仔、鷹魴、鬼蝠魟。棲息於礁區、近海沿岸,深度0-120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產於臺灣東部,最大體長500 cmWD,模式種產於澳洲。
常被誤鑑為雙吻前口蝠鱝(Manta birostris),兩者可從以下差異加以區別1.本種下颌牙齒分布較窄,約6-8排,每排142-182顆,總數大約900-1500顆,雙吻前口蝠鱝則齒帶分布寬廣,幾乎佈滿下颌,縱列約100顆以上,前列牙排列不齊,後面則較整齊且緊密;2. 本種頭側至肩區具有1對上緣往體盤中央線陡降而與口裂不平行且類似水滴狀的灰白色大斑,後者是上緣與口裂平行而類似襪狀的灰白色大斑;3. 上颌、下頜及口裂周邊一致為白色至淡灰色,後者是暗灰色至黑色;4.本種第五鰓孔處,僅有1對在鰓裂末緣的小型黑斑,後者有1對完全沿著鰓裂往下的大型三角形至半月形的黑斑。(林沛立編寫 2016/5/30)
棲息於暖水性中上層大型魚類。行動敏捷,有時上升於表層,徐游曬日,常翻起胸鰭端部於水面上,或跳躍出水,有時降入底層棲息。好成群游泳,雌雄常偕行;卵胎生。主食浮游甲殼動物,有時會捕食成群的小型魚類。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的熱帶和溫帶海域。
罕見大型魚種,通常被捕抓鮪魚之流刺網或魚叉捕獲,具食用價值,軟骨及魚皮可加工製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已於中華民國105年5月24日公告訂定「鬼蝠魟漁獲管制措施」,並自中華民國105年7月1日開始生效實行鬼蝠魟漁獲通報制度。華民國105年5月24日公告訂定「鬼蝠魟漁獲管制措施」,並自中華民國105年7月1日開始生效實行鬼蝠魟漁獲通報制度。本魚種於109年6月1日起已列為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
I 農委會2020-04-28公告: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VU IUCN 瀕危狀態:易危(VU) A2abd+3bd+4abd 2010-11-01 
華盛頓公約附錄2 華盛頓公約附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