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helon affinis
Chelon affinis前鱗龜鮻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ünther, 1861) 棲息深度 0 - 20公尺
中文名 前鱗龜鮻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鯔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245 Mugi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前鱗龜鮻 
最大體長 3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豆仔魚、烏仔、烏仔魚、烏魚、前鱗鮻、比利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小琉球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
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中國廈門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Fish of Japan(Nakabo, 2002)  Günther, A. 1861 褚耀鈺 199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4618 ASIZP0057031 ASIZP0057570 ASIZP0057573 ASIZP0058612 ASIZP0059479 ASIZP0059738 ASIZP0064958 ASIZP0068503 ASIZP0068530 ASIZP0068539 ASIZP0068541 ASIZP0068561 ASIZP0068578 ASIZP0068586 ASIZP0068588 ASIZP0068593 ASIZP0068678 ASIZP0068679 ASIZP0068726 ASIZP0068923 ASIZP0068924 ASIZP0068925 ASIZP0074027 ASIZP0074406 ASIZP0078968 ASIZP0800226 ASIZP0807287 ASIZP0910226 ASIZP0917287 FRIP00636 FRIP00882 MTP0068 NMMBP01953 NMMBP01976 NMMBP02730 NMNSF00208 ...列出全部45筆... 
典藏基因2011-07-15,張家豪,CO1,100% 2016-01-26,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Eastern keelback mullet; Grey mullet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呈紡綞形,前部圓形而後部側扁,背有隆脊。頭短,圓筒形。吻短;唇薄,下唇有一高聳的小丘而不具唇齒,上唇有1列唇齒。眼圓,前側位;脂眼瞼發達,脂眼瞼長和眼徑比1.7-2.2;前眼眶骨寬廣,無缺刻,其大小佔滿唇和眼之間的空間。口小,亞腹位;上頜骨末端彎曲向下且寬大略呈方形,末端遠於口角後緣;牙細弱或絨毛狀。鼻孔每側各一對。在稚魚期為圓鱗,隨著成長而變為具有多列錐型櫛刺的櫛鱗;頭部及體側的側線發達;側線數目11-13條;縱列鱗數33-43。鰓耙繁密細長,第一鰓弓下枝鰓耙43-68。背鰭兩個,第一背鰭硬棘IV,第二背鰭鰭條I,8;胸鰭上側位,具16鰭條,基部無藍斑駁或黑點,腋鱗發達;腹鰭腹位,具鰭條I,5,腋鱗發達;臀鰭具鰭條III,9-10;尾鰭分叉或凹入。幽門垂數5條。 新鮮標本體背暗褐色,體側銀白色,腹部漸次轉為白色。除腹鰭為白色外,各鰭為橄欖綠至暗色。胸鰭基部無色。Liza affinis為其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質地形的海域,而河口區或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亦常見其蹤跡,亦常侵入河川下游。以底泥中有機碎屑或水層中的浮游生物為食,群棲性,常成群洄游,幼魚在受到驚嚇時,會有躍離水面的動作。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水域,包括日本、臺灣及海南島等。臺灣除東部外各地沿岸或河口區均有。 

漁業利用

漁期全年皆有,主要為沿岸流刺網或待袋網等法捕獲,但產量不多,且因本種魚體型較小,又沒有烏魚有飽滿的卵,故經濟價值不像烏魚來的高,魚肉適合煮湯或紅燒皆不錯。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