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Gnathodentex aureolineatus  
發音 
Gnathodentex aureolineatus金帶齒頜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Lacepède, 1802) 棲息深度 3 - 30公尺
中文名 金帶齒頜鯛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龍占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77 Lethri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金帶齒頜鯛 
最大體長 3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黃點鯛、龍占(臺東)、龍占舅(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東北部、澎湖、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同種異名 Dentex lycogenis, Gnathodentex aurilineatus, Gnathodentex aurolinaetus, Gnathodentex aurolineatus, Gnathodentex oculomaculatus, Gnathodentex ocumaculatus, Sparus aureoline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5(FAO, 2001)  Lacepede, B. G. E. 180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761 ASIZP0055762 ASIZP0058856 ASIZP0066643 ASIZP0069937 ASIZP0700314 ASIZP0801861 ASIZP0803312 ASIZP0911861 ASIZP0913312 FRIP00475 FRIP20052 FRIP21251 FRIP21270 FRIP22466 NMMBP00578 NMMBP04973 NMMSTP00603 NTUM06203 NTUM06398 NTUM07274  
典藏基因2008-03-24,Kui-Ching Hsu,CO1,100%
英文俗名 Striped large-eye bream; Yellowspot emperor; Golden-lined sea perch; Goldspot emperor; Gold-lined sea bream; Gold-lined sea-bream; Glow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呈長橢圓形。吻尖。眼大。口端位;兩頜具犬齒及絨毛狀齒,下頜犬齒向外;上頜骨上緣具鋸齒。頰部具鱗4-6列;胸鰭基部內側不具鱗;側線鱗數68-74;側線上鱗列數5。背鰭單一,不具深刻,具硬棘X,軟條10;臀鰭硬棘III,軟條8-9;胸鰭軟條15;尾鰭深分叉,兩葉先端尖銳。體背暗紅褐色,具數條銀色窄縱紋;下方體側銀至灰色,有若干金黃色至橘褐色縱線;尾柄背部近背鰭後方數軟條之基底有一大形黃斑。各鰭淡紅色或透明。

棲所生態

群居性魚種,常常成群巡游在潟湖礁石平台或向海珊瑚礁的上緣區,較少落單行動。是夜行性的動物,白天緩緩或靜止的棲息在珊瑚叢上,晚上則游到珊瑚礁外圍尋找底棲性的小章魚、烏賊、小魚、蝦及蟹類等為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迄澳洲。臺灣主要分布於東北部、南部、綠島及蘭嶼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流刺網、潛水或陷阱法等方式捕獲,為肉質鮮美的食用魚,適合各種的烹調方法。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