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Hemibarbus labeo  
發音 
Hemibarbus labeo唇䱻
by: 渡邊勝敏、井口惠一郎、高田未來美、陳靜怡、張廖年鴻
命名者 (Pallas, 1776) 棲息深度 5 - 20公尺
中文名 唇䱻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鯉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102 Cypri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唇䱻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竹篙頭、䱻、真口魚、竹竿頭 
世界分布 東亞大陸、臺灣   台灣分布 北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鄂嫩河 
同種異名 Acanthogobio oxyrhynchus, Barbus labeo, Barbus schlegelii, Cyprinus labeo, Gobio barbus, Gobiobarbus labeo, Hemibarbus barbus, Hemibarbus longianalis, Pseudogobio chao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方, 1999);臺灣淡水魚類-壹 鯉形目(陳&張, 200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陳義雄, 張詠青, 邵廣昭 2005 
典藏標本 ASIZP0057280 ASIZP0059357 ASIZP0060305 ASIZP0072628 ASIZP0072629 ASIZP0072630 ASIZP0074371 ASIZP0805311 ASIZP0805312 ASIZP0805313 ASIZP0915311 ASIZP0915312 ASIZP0915313 BMNH1865.5.2.14Syntype NMMBP04500 NMMBP05456 NMMBP05980 NMMBP06624 NMMBP06624B NMMBP06664 NMMSTP00716 NMNSF00075 NMNSF00529 NMNSF00642 NMNSF00750 NMNSF00778 NMNSF01053 NMNSF01369 NTHUB01934 NTHUB01975 NTHUB01984 NTHUB01995 NTMP0694 NTUM00371 NTUM01943 NTUM01949 NTUM01950 ...列出全部49筆... 
典藏基因2011-10-03,張家豪,CO1,100% 2011-10-03,張家豪,CO1,100% 2011-10-03,張家豪,CO1,100%
英文俗名 Skin-carp; Steed; Amur barbel; Barbel steed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LC 2017淡水魚紅皮書:LC
形態特徵

體延長,略側扁,腹部圓形。頭大而尖。吻長而突出。口下位,弧形,唇厚而發達,口部可略向前下方伸出。咽頭齒3列,齒式5.3.1-1.3.5。鰓耙數15-20。有鬚1對。體被中小型的圓鱗,有銀色光澤;側線完全而略平直。背鰭硬棘 III,分枝軟條 7-8;臀鰭 3(不分枝軟條)+6(分枝軟條);胸鰭末端不達腹鰭起點。體呈銀白色,體背側呈淡青綠色,腹部白色。幼魚的體側具有一縱列8-10個不明顯的黑斑,成魚則消失。

棲所生態

初級淡水魚。喜棲息於水流略急而寬廣水域的潭區中下水層,平常大多群游在水域底層。在大雨過後,河水暴漲且變得混濁時,則較為活躍而到處覓食。主要以水生昆蟲、蝦或螺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中國大陸、越南北部、朝鮮半島、俄羅斯及臺灣。臺灣原本主要分布於淡水河流域,但近年來本魚種已被人為放流至包括瑪鋉溪、後龍溪、花蓮溪等原本不產的河系。 

漁業利用

主要以垂釣捕獲,全年可釣。中大型食用魚,煎、炸、紅燒皆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