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pinibarbus hollandi  
發音 
Spinibarbus hollandi何氏棘鲃
by: 詹見平、張家豪、張廖年鴻
命名者 Oshima, 1919 棲息深度 3 - 20公尺
中文名 何氏棘鲃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鯉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102 Cypri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光倒刺鲃 
最大體長 6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更仔、留仔、捲仔 
世界分布 臺灣 [臺灣特有種]   台灣分布 北部、中部、南部、東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臺灣臺南玉井區的曾文溪 
同種異名 Barbodes elongatus, Spinibarbus elong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方, 1999);臺灣淡水魚類-壹 鯉形目(陳&張, 2005)  Oshima, M. 191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陳義雄, 張詠青, 邵廣昭 2005 
典藏標本 ANSP49949Holotype ASIZP0060096 ASIZP0072636 ASIZP0072637 ASIZP0072638 ASIZP0075202 ASIZP0075203 ASIZP0805319 ASIZP0805320 ASIZP0805321 ASIZP0915319 ASIZP0915320 ASIZP0915321 ASIZP0916679 ASIZP0916680 FMNH59095Lectoype FRIP03200 NMMBP05888 NMMSTP00819 NMNSF00001 NMNSF00189 NMNSF00932 NMNSF01374 NMNSF01482 NMNSF01625 NTHUB01498 NTHUB01499 NTHUB01882 NTHUB01886 NTHUB01887 NTHUB01888 NTHUB01932 NTMP0607 NTMP1402 NTOUP200802-168 NTOUP200910-095 NTOUP201005-236 ...列出全部43筆... 
典藏基因2011-10-03,張家豪,CO1,100% 2011-10-03,張家豪,CO1,100% 2011-10-03,張家豪,CO1,100% 2016-01-26,Yu-Ming,CO1,100%
英文俗名 Holland's crap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LC 2017淡水魚紅皮書:LC
形態特徵

身體延長,前部略呈圓筒狀,後部稍側扁,腹部圓。頭中大而稍尖。吻鈍而突出,成魚之吻部更為突出。口稍斜裂,上頜齒末端達眼之前緣。有鬚2對。咽頭齒3列,齒式5.3.2-2.3.5,側扁呈梳狀,齒面狹凹有溝紋,左右不對稱。體被大型圓鱗,側線完整,前端略為下彎;側線鱗數26-28。背鰭前方有一根平臥而埋於鰭片下之硬棘,棘的前端突出於表皮;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體背側青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鱗片基部有一黑斑。幼魚之背、臀及尾鰭末緣稍黑,成魚漸淡;胸及腹鰭則略帶橙紅色。成熟雄魚具追星,有時雌魚亦有。

棲所生態

初級淡水魚。喜歡棲息於水流稍急、河底為礫石之河段,性活潑,而善跳躍,以水生昆蟲、小魚、蝦、藻類和水生植物碎屑為食。 

地理分布

臺灣的特有種,分布於南部及東部的溪流,如曾文溪、高屏溪、卑南溪、秀姑鑾溪、太麻里溪及花蓮溪等流域均可發現。現今因人為放流之故,已能在中、北部的河川看到野生之族群。本魚種放流至中、北部會捕食當地原生魚種而造成危害,因此應避免人為放流本魚種。 

漁業利用

體型較大,因此有時被捕獲的個體也被供以食用。煎、煮和紅燒皆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