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Amphiprion perideraion  
發音 
Amphiprion perideraion粉紅雙鋸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5 棲息深度 1 - 38公尺
中文名 粉紅雙鋸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雀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1 Pomacentr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頸環雙鋸魚 
最大體長 1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粉紅小丑、咖啡小丑(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小琉球、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Amphiprion amamiensis, Amphiprion peridaeraion, Amphiprion perideraeus, Amphiprion rosenbergi, Amphiprion rosenbergii, Prochilus perideraion, Prochilus rosenberg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Bleeker, P. 185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802615 NMMSTP00041 NTMP0090 NTMP0447 NTUM02981 NTUM02982 NTUM02983 NTUM02984 NTUM02985 NTUM02986 NTUM02987 NTUM02988 NTUM02989 NTUM02990 NTUM02991 NTUM08060  
英文俗名 Pink skunk clown; Pink anemonefish; Salmon clownfish; Whitebanded anemonefish; False skunk-striped anemonefish; False skunk striped clown; False skunkstriped anemon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 1.9-2.2倍。吻短而鈍。眼中大,上側位。口小,上頜骨末端不及眼前緣;齒單列,圓錐狀。眶下骨及眶前骨具放射性鋸齒;各鰓蓋骨後緣皆具鋸齒。體被細鱗;側線之有孔鱗片 32-43個。背鰭單一,軟條部不延長而略呈圓形,硬棘IX-X,軟條 16-17;臀鰭硬棘II,軟條12-13;胸鰭鰭條16-18;雄、雌魚尾鰭皆呈圓形。體一至呈橘紅色,各鰭淡色。頭部及軀幹部間具一白色窄垂直白色;體背由吻部沿背鰭基底延伸至尾柄另具一白窄帶。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潟湖及珊瑚礁區,棲息深度可達約38公尺。和海葵具共生之行為,喜歡共生的海葵有Heteractis magnigicaHeteractis crispaMacrodactyla doreensis 等,體表之黏液可保護自己不被海葵傷害。行一夫一妻制。偶有與克氏海葵魚同時出現,但無克氏海葵魚的攻擊性,而僅是緊依著海葵叢不離開。雜食性,以藻類和浮游生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聖誕島至薩摩亞和東加,北至琉球群島,南至大堡礁及新加勒多尼亞。臺灣主要分布於南部、西南部、東南部、小琉球和綠島等海域。 

漁業利用

本身體色豔麗以及與海葵共生之習性,使其成為受歡迎之水族觀賞魚。目前已能人工繁殖。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