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Diaphus mollis  
發音 
Diaphus mollis短距眶燈魚
by: ©South African Institute of Aquatic Biodiversity (SAIAB)
命名者 Tåning, 1928 棲息深度 50 - 600公尺
中文名 短距眶燈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燈籠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00 Myctop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短距眶燈魚 
最大體長 6.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燈籠魚、七星魚、光魚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西南部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東大西洋 
同種異名 Diaphus fulgens, Diaphus mellis, Diaphus molli, Diaphus rafinesquei, Diaphus rafinesquii, Myctophum fulgens   
參考文獻   Tåning, A. V. 1928 
典藏標本 ASIZP0061621 ASIZP0061671 ZMUCP2338583-*  
英文俗名 Soft lantern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側扁,尾柄略長。吻短而鈍,兩眼間稍平。口裂大,上頜骨後部不擴大,末端伸達眼眶緣後下方;眼大,眼徑大於吻長的2倍,瞳孔水平方向伸長,水晶體前方出現空隙。 鰓蓋後緣鈍尖,鰓孔大,鰓膜分離不與峽部相連。鰓耙短而寬,葉狀。體被圓鱗,易脫落。側線完全。背鰭1個,起於腹鰭起點上方。臀鰭起於背鰭末端的後下方,背、臀鰭基長幾相等。脂鰭於臀鰭末端上方。胸鰭位低,鰭條不達腹鰭基,腹鰭基離胸鰭基較臀鰭基近,鰭條達臀鰭基。尾鰭分叉。甲醛液浸標本體顯褐色。發光器:鼻部背位發光器(Dn)較大,圓形,位於嗅囊背後方的黑色杯形凹陷中;鼻部腹位發光器(Vn)呈長條形, 從眼眶前緣下方沿腹緣向後延伸,達水晶體前緣稍後下方,眶下位發光器(SO) 小而圓,So和Vn的間距較短,約為Vn長度的'1/2;鰓蓋位發光器(Op)2個,Op1較小,於口角後方;鰓被架位發光器 (Br)3個;胸鰭上方發光器(PLO)離胸鰭基較側線稍近,其下方發光鱗小,稍大於PLO;胸鰭下方發光器(PVO)2個,成斜線排列;胸部發光器(PO)5個,PO4位置升高;腹鰭上位發光器(VLO)於側線和腹鰭基的中間;腹部發光器(VO)5個,VO2和 VO3位置逐漸升高成斜直線;臀鰭上方發光器(SAO)3個,成鈍角排列,SAO1於 VO5的後上方,SAO2靠近SAO1,SAO3於側線下方2倍SAO直徑處,且在VO5, SAO1和SAO2連線的延長線前方;臀鰭前部發光器(AOa )5個,成弧線排列,AOa1位置升高,但低於SAO2,最後1個AOa 位置亦升高;體後側位發光器(Pol)1個,離側線距離和SAO3同;臀鰭後部發光器(AOp)5個,均在臀鰭末端之後上方;尾鰭前位發光器(Prc)4個,前面3個Prc幾呈一條水平線,Prc4位置升高至側線下方1.5倍Prc直徑處。

棲所生態

大洋性中層魚類,具垂直遷移的習性,白天一般棲息在水深300-600公尺之間,晚上上游至水深50-300公尺之間。 

地理分布

分布於大西洋-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海域,包括台灣西南部周圍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