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
|
by: ©South African Institute of Aquatic Biodiversity (SAIAB) |
||||||||
命名者 | Tåning, 1928 | 棲息深度 | 50 - 600公尺 | |||||||
中文名 | 短距眶燈魚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燈籠魚科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200 Myctophidae | 食用魚類 | 否 | 中國大陸名 | 短距眶燈魚 | |||||
最大體長 | 6.6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燈籠魚、七星魚、光魚 | |||||
世界分布 | 全球 | 台灣分布 | 西南部 | |||||||
棲息環境 | 深海、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Diaphus fulgens, Diaphus mellis, Diaphus molli, Diaphus rafinesquei, Diaphus rafinesquii, Myctophum fulgens | |||||||||
參考文獻 | Tåning, A. V. 1928 | |||||||||
典藏標本 | ASIZP0061621 ASIZP0061671 ZMUCP2338583-* | |||||||||
英文俗名 | Soft lanternfish | |||||||||
瀕危狀態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 |||||||||
形態特徵 | 體側扁,尾柄略長。吻短而鈍,兩眼間稍平。口裂大,上頜骨後部不擴大,末端伸達眼眶緣後下方;眼大,眼徑大於吻長的2倍,瞳孔水平方向伸長,水晶體前方出現空隙。 鰓蓋後緣鈍尖,鰓孔大,鰓膜分離不與峽部相連。鰓耙短而寬,葉狀。體被圓鱗,易脫落。側線完全。背鰭1個,起於腹鰭起點上方。臀鰭起於背鰭末端的後下方,背、臀鰭基長幾相等。脂鰭於臀鰭末端上方。胸鰭位低,鰭條不達腹鰭基,腹鰭基離胸鰭基較臀鰭基近,鰭條達臀鰭基。尾鰭分叉。甲醛液浸標本體顯褐色。發光器:鼻部背位發光器(Dn)較大,圓形,位於嗅囊背後方的黑色杯形凹陷中;鼻部腹位發光器(Vn)呈長條形, 從眼眶前緣下方沿腹緣向後延伸,達水晶體前緣稍後下方,眶下位發光器(SO) 小而圓,So和Vn的間距較短,約為Vn長度的'1/2;鰓蓋位發光器(Op)2個,Op1較小,於口角後方;鰓被架位發光器 (Br)3個;胸鰭上方發光器(PLO)離胸鰭基較側線稍近,其下方發光鱗小,稍大於PLO;胸鰭下方發光器(PVO)2個,成斜線排列;胸部發光器(PO)5個,PO4位置升高;腹鰭上位發光器(VLO)於側線和腹鰭基的中間;腹部發光器(VO)5個,VO2和 VO3位置逐漸升高成斜直線;臀鰭上方發光器(SAO)3個,成鈍角排列,SAO1於 VO5的後上方,SAO2靠近SAO1,SAO3於側線下方2倍SAO直徑處,且在VO5, SAO1和SAO2連線的延長線前方;臀鰭前部發光器(AOa )5個,成弧線排列,AOa1位置升高,但低於SAO2,最後1個AOa 位置亦升高;體後側位發光器(Pol)1個,離側線距離和SAO3同;臀鰭後部發光器(AOp)5個,均在臀鰭末端之後上方;尾鰭前位發光器(Prc)4個,前面3個Prc幾呈一條水平線,Prc4位置升高至側線下方1.5倍Prc直徑處。 |
|||||||||
棲所生態 | 大洋性中層魚類,具垂直遷移的習性,白天一般棲息在水深300-600公尺之間,晚上上游至水深50-300公尺之間。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大西洋-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海域,包括台灣西南部周圍海域。 |
|||||||||
漁業利用 |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