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Heniochus varius  
發音 
Heniochus varius黑身立旗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29) 棲息深度 1 - 25公尺
中文名 黑身立旗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蝴蝶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93 Chaetodon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白帶馬夫魚 
最大體長 19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黑關刀、舉旗仔(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東印度群島 
同種異名 Taurichthys bleekeri, Taurichthys varius, Taurichthys virid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7384 ASIZP0070032 ASIZP0806551 ASIZP0807354 ASIZP0916551 ASIZP0917354 NMMBP05544 NMMSTP00072 NTUM00081Holotype NTUM00082Holotype NTUM00083Holotype NTUM00084Holotype NTUM00086Holotype NTUM00733 NTUM01425 NTUM06206 ROM39378 RUSI35715  
典藏基因2015-12-15,Chia-Hao Chang,CO1,100% 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英文俗名 Hunchbacked coralfish; Humphead bannerfish; Horned banner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甚側扁,背緣高而隆起,略呈三角形。頭短小;成魚眼眶上骨有一短鈍棘;頸部具明顯之強硬骨質突起。吻尖突而不呈管狀。前鼻孔後緣具鼻瓣。上下頜約等長,兩頜齒細尖。體被中大弱櫛鱗,頭部、胸部與鰭具小鱗,吻端無鱗。背鰭連續,硬棘XI-XII,軟條22-24,第IV棘略為延長;臀鰭硬棘III,軟條17-18。體黑褐色。體側具2條白色橫帶,第一條白橫帶自背鰭第I-第III向下延伸至腹部,第二條白橫帶則約自背鰭第IV硬棘末稍斜下延伸至尾鰭基部;頭背部到背鰭前方大部份區域為黑色。背鰭軟條部及尾鰭淡黃褐色至淡色;胸鰭基部黑色,餘淡色;臀鰭灰黑色;腹鰭黑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較深的潟湖及面海的珊瑚礁區斜坡。多半單獨活動或成小群活動。主要以珊瑚蟲及小型底棲生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聖誕島,東至社會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新克勒多尼亞群島。臺灣各海域可見其蹤跡。 

漁業利用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雖有觀賞價值,但屬於珊瑚礁魚類,故應留在海中供潛水旅遊觀賞,不宜捕撈或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