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Mobula tarapacana  
發音 
Mobula tarapacana褐背蝠鱝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Philippi, 1892)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褐背蝠鱝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鱝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58 Mylioba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褐背蝠鱝 
最大體長 30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智利蝠魟、飛魴仔、鷹魴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 
棲息環境   模式種產地
智利 
同種異名 Cephaloptera tarapacana, Mobula coilloti, Mobula formosana, Mobula tarapanac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the Gulf of Mexico vol. 1 (Jonh D. McEacharn and Janice D. Fechhelm)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4459  
英文俗名 Spiny mobula; Chilean devil ray; Sicklefin devil ray; Greater Guinean mobula; Devil ra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以前所記載之臺灣蝠魟(Mobula formosana Teng, 1962)為本種之同種異名,臺灣蝠魟為鄧火土博士於1962年發表之新種,酷似姬蝠魟(M. diabola=M.thurstoni ),但姬蝠魟隻噴水孔位於胸鰭基底前端之下方,兩個頭鰭間隔較寬,背鰭基底後端不達胸鰭後角,體背面呈暗褐色,體盤前緣下面呈金黃色。本種體盤呈橫菱形,頭端兩側有一對角狀之頭鰭,兩個頭鰭間隔較狹,頭頂扁平,噴水孔在胸鰭基底前端上方,背鰭一枚,其基底後端達胸鰭後角,尾纖長,尾部長度略等於體盤長度,無尾棘,體背部密佈棘狀鱗,各鱗具一長棘,長棘之背面更密佈微小棘,口開於頭部下方,上下顎均有橫長形櫛狀齒,各齒具有4至16枚尖頭,上排牙齒57顆,下排為66顆。體背面呈黃褐色,腹面白色(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以前所記載之姬蝠魟(M. diabola=M.thurstoni )為本種之誤鑑(Ebert et al. 2013)。

棲所生態

棲息暖流系海域,春夏之交,經常洄游於黑潮流域之臺灣沿海,卵胎生。  

地理分布

臺灣產於基隆、蘇澳、高雄及東港等地。  

漁業利用

罕見大型魚種,通常被捕抓鮪魚之流刺網或魚叉捕獲,具食用價值,軟骨及魚皮可製品。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