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Yongeichthys nebulosus  
發音 
Yongeichthys nebulosus雲斑裸頰鰕虎
by: 江偉全
命名者 (Forsskål, 1775) 棲息深度 0 - 5公尺
中文名 雲斑裸頰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雲斑裸頰鰕虎魚 
最大體長 1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甘仔魚、狗甘仔、雲斑鰕虎、狗母公(臺東)、狗監仔(澎湖)、狗鰷(澎湖) 
世界分布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西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  模式種產地
紅海吉達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周及高,2011)  Forsskål, P. 177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4703 ASIZP0055568 ASIZP0055825 ASIZP0056336 ASIZP0056817 ASIZP0066957 ASIZP0072178 ASIZP0072798 ASIZP0073178 ASIZP0074287 ASIZP0074295 ASIZP0074333 ASIZP0802599 ASIZP0802627 ASIZP0805469 ASIZP0805603 ASIZP0915469 ASIZP0915603 ASIZP0916887 FRIP00883 FRIP00938 FRIP22087 FRIP22112 NMMBP02278 NMMBP02676 NMMBP03956 NMMBP08756 NMMBP08774 NMNSF00441 NMNSF00509 NTMP0489 NTUM07594 NTUM07974  
典藏基因2012-10-15,張家豪,CO1,100%
英文俗名 Shadow goby; Hair-finned goby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LC    
形態特徵

背鰭VI-V, 9 ; 臀鰭 I , 9 ; 胸鰭 17~18 ; 縱列鱗 28~30 ; 橫列鱗 11~13 ; 背鰭前鱗 0。體延長,稍側扁,尾柄較長。眼頗大,上側位。眼間距頗窄小,稍內凹。口中大,前位,上下頷約等長。唇厚。頰部具2列水平的主要感覺乳突群。體背中大型櫛鱗,其頭部及項部完全裸露無鱗;背鰭前方無鱗區頗廣。第一背鰭第2鰭棘最長;第二背鰭與臀鰭同形。胸鰭寬圓。尾鰭呈長圓形。體色呈黃棕色,腹側較為灰白。體測具有3-4個大形黑斑,最後一個位於尾鰭基部。體側亦散布許多小灰黑色的斑點。頭部於眼前及眼下各有一模糊的灰黑色的垂直橫紋。背鰭透明而散有灰褐色的斑點,尾鰭亦具有數行暗褐色班。胸鰭基部具有兩個暗斑。腹鰭呈灰褐色。(2019/04/24)

棲所生態

棲息於河口、港灣、沙岸等沙泥底質的環境中。底棲性魚種。多半停棲在底部而較少游動。偏肉食性,喜好以小型魚蝦及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於台灣的西南部沿海、河口、港灣等地區較為常見。 

漁業利用

小型魚種,無重要漁業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