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etipinna tenuifilis  
發音 
Setipinna tenuifilis黃鯽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48) 棲息深度 0 - 30公尺
中文名 黃鯽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鯷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95 Engrau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黃鯽 
最大體長 2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絲翅鰶、毛口、突臭仔、油扣、刺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河口、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緬甸仰光 
同種異名 Engraulis tenuifilis, Setipinna gilberti, Setipinna godavari, Setipinna godavariensis, Setipinna papuensis, Setipinna taty, Setipinna tenuifilis tenuifil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鱘形目;海鰱目;鯡形目及鼠鱚目(張, 2001)  Whitehead, P. J. P., G. J. Nelson etc. 1988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張世義 編著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54785 ASIZP0060299 ASIZP0063666 ASIZP0073537 ASIZP0074524 ASIZP0078556 ASIZP0079033 ASIZP0080085 ASIZP0080300 ASIZP0700328 ASIZP0805631 ASIZP0805632 ASIZP0806086 ASIZP0901267 ASIZP0916086 FRIP01027 FRIP01028 FRIP01029 MTP0088 NMMBP05127 NMMBP05210 NMMSTP00922 NTMP0294 NTOU-AE6236 NTOU-AE6237 NTUM03563 NTUM03564 NTUM03565  
典藏基因,,CO1,100% 2015-11-01,Yu-Ming Shih,CO1,100%
英文俗名 Common hairfin anchovy; Hairfin anchovy; Hair-fin anchov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而側扁,背緣隆突,腹緣自胸鰭部至肛門前,皆具銳利稜鱗。頭小而側扁。眼小,前側位。口大而斜,上頜稍長於下頜,不達鰓蓋骨末端;兩頜、鋤骨、腭骨及舌上均具細齒。體被圓鱗,鱗中大,易脫落,無側線;背鰭前方1棘狀稜鱗;胸、腹鰭的基部有腋鱗。背鰭短,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或略後,具軟條13-14;臀鰭低而長,具軟條50-56。胸鰭位低,第1軟條延長如絲,末端可達臀鰭第1根-第21根軟條間;尾鰭叉形。體背側呈暗灰黃色,腹部銀白色略帶黃色。背鰭末端及尾鰭後緣灰黑色,其餘各鰭灰白色。以前所記載之太的黃鯽(Setipinna taty)為本種之誤鑑,其差異在於太的黃鯽胸鰭第1軟條末端可達臀鰭第23根至尾端。

棲所生態

近沿海洄游性魚類,常於河口域出現,具群游性。濾食性。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24°N~8°S),西起孟加拉灣、泰國、爪哇,西至南中國海及菲律賓,北至中國、日本、韓國等。臺灣北部、西部、南部及澎湖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

沿海常見之魚種,全年可產,中南部海域較多,主要漁法為近海拖網、流刺網,一般除鮮食外多曬成魚乾,或作為魚餌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