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Chaunax fimbriatus  
發音 
Chaunax fimbriatus單棘躄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Hilgendorf, 1879 棲息深度 284 - 1985公尺
中文名 單棘躄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單棘躄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32 Chaunac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單棘躄魚 
最大體長 19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單棘躄魚、五腳虎 (臺東)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  模式種產地
日本東京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Le Danois, Y. 1978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1271 ASIZP0061409 ASIZP0061489 ASIZP0063068 ASIZP0063237 ASIZP0063257 ASIZP0064492 ASIZP0064500 ASIZP0064504 ASIZP0064509 ASIZP0064511 ASIZP0064568 ASIZP0064570 ASIZP0064575 ASIZP0065413 ASIZP0065417 ASIZP0065488 ASIZP0070138 ASIZP0070141 ASIZP0070142 ASIZP0070143 ASIZP0080268 ASIZP0080342 ASIZP0080351 ASIZP0080473 ASIZP0080479 ASIZP0080488 ASIZP0805058 ASIZP0805059 ASIZP0915058 ASIZP0915059 FRIP00229 FRIP03025 FRIP21703 NMMSTP00546 NTMP1185 NTOU-AE6041 ...列出全部40筆... 
典藏基因2016-02-03,Chia-Hao Chang,CO1,100% 2016-02-03,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Sea toad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卵圓形;頭部及軀幹部平扁;背鰭正前方具一凹陷區。口裂大,呈垂直狀;下頜突出;上下頜、鋤骨及腭骨均具齒。鰓孔小。體無鱗,密被細棘。側緣發達。背鰭硬棘具3棘,但僅第I棘露出皮外而形成吻觸手,可退縮至吻溝中,後二棘埋於皮下;第二背鰭具軟條11-12;臀鰭小型,位於尾部;胸鰭腹位,呈步腳狀;尾鰭圓形。體呈紅色或粉紅色,散布黃色不規則斑點;背鰭前方有兩個大型白斑,一位於第三鰭棘上方,一位於背鰭起點。

棲所生態

深海底棲性,已知棲息深度在284-1,985公尺間。常擺動吻觸手誘食小生物。 

地理分布

原紀錄於印度-西太平洋區,但目前研究認為本種應該僅分布於日本、韓國及臺灣,其他地區為他種之誤鑑。臺灣產於東北部及東部。 

漁業利用

魚體小型,除學術研究外,不具食用價值。一般以下雜魚處理之。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