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Bathygobius cocosensis  
發音 
Bathygobius cocosensis椰子深鰕虎
by: ©陳義雄
命名者 (Bleeker, 1854) 棲息深度 0 - 10公尺
中文名 椰子深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椰子深鰕虎魚 
最大體長 1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深鰕虎、甘仔魚、狗甘仔、狗母公(臺東)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蘭嶼、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Bathygobius fuscus, Bathygobius fuscus pulcher, Bathygobius versicolor, Chlamydes versicolor, Gobius cocosensis, Gobius elmeri, Gobius homocyanus, Gobius sandvicensis, Rhinogobius corallinus, Rhinogobius ophthalmicus   
參考文獻 1.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2. 陳(2004)澎湖的魚類;3. 陳等(2010)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魚類圖鑑增修壹版;4. 伍漢霖、鐘俊生等編著。2008。中國動物誌-硬骨魚綱-鱸形目(五)-鰕虎魚亞目。科學出版社,北京。951 pp.   Bleeker, P. 185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春暉 2003 陳正平, 邵廣昭, 詹榮桂, 郭人維, 陳靜怡 2010 周銘泰, 高瑞卿 2011 
典藏標本 ASIZP0054174 ASIZP0056774 ASIZP0057326 ASIZP0058353 ASIZP0062439 ASIZP0065717 ASIZP0065718 ASIZP0074194 ASIZP0074224 ASIZP0080221 ASIZP0080259 ASIZP0080360 ASIZP0080797 ASIZP0800869 ASIZP0800870 ASIZP0807532 ASIZP0910869 ASIZP0910870 ASIZP0917532 BPBMI18686 FRIP22049 NMMBP02153 NMMBP02617 NMMBP02946 NTMP0313 NTMP0456 NTOUP200711-050 NTOUP200801-019 NTOUP201006-360 USNM00229519 USNM00229520 USNM00229521 USNM00229523 USNM00229524 USNM00279700 USNM00279718 USNM00279827 ...列出全部40筆... 
典藏基因2008-03-25,Kui-Ching Hsu,CO1,100%
英文俗名 Cocos frillgoby; Cocos frill-goby; Cocos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第一背鰭:Ⅵ;第二背鰭:Ⅰ/ 9;臀鰭:Ⅰ/ 7。胸鰭:19。縱列鱗36~38。橫列鱗13~14。背鰭前鱗2~5。體延長,側扁,尾柄略長。頭部稍扁,吻短。眼大,上側位。口斜裂,口裂向後延伸至對應於眼中部的下方;下頜腹面的頦瓣後緣內凹,兩端突起。鰓蓋骨上方有3個感覺孔(H', K', L')其中H', K'兩孔相分離。前鼻孔下方有一小形的皮瓣。頰部中央列感覺乳突線呈分叉狀。鰓裂小。向腹側延伸僅達鰓蓋中部的下方。體被有中大型的櫛鱗。頭部無鱗。第一背鰭無絲狀鰭條;胸鰭上方的鰭條末端游離呈細絲狀;腹鰭相連癒合呈吸盤狀,膜蓋中央凹入,無突起;尾鰭長圓形。體呈黃棕色,體側中央具1縱列暗色小斑塊,上方隱具若干條褐色橫帶;腹部無任何暗色斑點。眼後方具1深褐色斑點,鰓蓋部具1個黑斑,上方及胸鰭基上方各具1個黑斑。背鰭深褐色,具3行不明顯縱列斑;臀鰭邊緣深褐色,基部色淺;胸鰭、腹鰭為淺色;尾鰭具數行不規則的橫紋。(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

棲所生態

暖水性底層小型魚類,棲息於潮間帶石礫海域。雜食性,以藻類及底棲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海域,由東非到詹斯頓島、馬可薩斯島與 土木土島,北至臺灣、日本沖繩,南至大堡礁的南方與拉帕群島;以及馬里亞納群島與密克羅尼西亞的馬紹爾群島。臺灣分布於南部及東部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