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Rhinogobius gigas  
發音 
Rhinogobius gigas大吻鰕虎
by: ©陳義雄
命名者 Aonuma & Chen, 1996 棲息深度 1 - 30公尺
中文名 大吻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大吻鰕虎魚 
最大體長 8.0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世界分布 臺灣 [臺灣特有種]   台灣分布 東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臺灣 
同種異名 Rhinogobius brunne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Aonuma, Y. etc. 1996 
典藏標本 ASIZP0057224Holotype ASIZP0057225Paratype ASIZP0057226Paratype ASIZP0059972 ASIZP0059973 ASIZP0059974 ASIZP0072685 ASIZP0072686 ASIZP0072687 ASIZP0074051 ASIZP0078408 ASIZP0078409 ASIZP0078410 ASIZP0805368 ASIZP0805369 ASIZP0805370 ASIZP0807167 ASIZP0807168 ASIZP0807169 ASIZP0915368 ASIZP0915369 ASIZP0915370 ASIZP0917167 ASIZP0917168 ASIZP0917169 FRIP21177 NMMBP05944 NMMBP05956 NMMBP05959 NMMBP05961 NMMBP05962 NMMBP05966 NMMBP05997 NMNSF00647 NTMP1157 USNM00191221 ...列出全部36筆...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2016-01-26,Chia-Hao Chang,CO1,100% 2016-01-26,Chia-Hao Chang,CO1,100% 2016-01-26,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Giant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背鰭VI , I-8;臀鰭I , 7~8;胸鰭21~23;腹鰭I , 5;縱列鱗 36~39 ; 橫列鱗12~13 ; 背鰭前鱗 5~16。 身體後半部被有較大櫛鱗,胸、腹部鱗片細小,頭部及前項部無鱗,背前鱗數變異大,中央鱗列不延伸,但有些個體延伸達到鰓蓋後緣垂線上方附近。雄魚第一背鰭以第2、3根鰭棘較長,可延伸超過第二背鰭第二軟條基部,但雌魚各棘約等高,倒置後未達尾鰭上方。胸鰭呈橢圓形。腹鰭呈一厚實的吸盤。尾鰭長圓形。 體色呈黃棕色,具6~7條黑褐色垂直橫帶,腹部呈灰白色;雌魚在生殖季時腹部呈青色。鰓蓋及頰部有許多紅色或紅褐色斑點,頂部有數個紅褐色縱紋,眼下方具有二對紅紋。第一背鰭呈褐色;第二背鰭呈淡黃色;有5~7列水平向紅褐色點紋。尾鰭為黃褐色,外緣呈黃色,雄魚的尾鰭有5~7列褐色點紋,雌魚尾鰭基部有黑褐色新月狀橫狀。臀鰭呈黃綠色。胸鰭基部有2~3列弧形褐色橫紋,上方有一黑褐色斑點。(2019/05/02)

棲所生態

典型的兩域河海洄游魚種,主要棲息於溪流中下游。肉食性,以小型水中生物為主食。 

地理分布

臺灣特有種,分布於新北市、宜蘭縣、花蓮縣與台東縣。花蓮縣與台東縣數量最多,為當地溪流的優勢鰕虎魚種。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局部地區對稚魚有小規模捕撈活動,但無大規模漁業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