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lectorhinchus picus  
發音 
Plectorhinchus picus暗點胡椒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30) 棲息深度 3 - 50公尺
中文名 暗點胡椒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石鱸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74 Haemu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暗點胡椒鯛 
最大體長 84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加志、花旦石鱸、暗點石鱸、嘉誌(臺東)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大溪地 
同種異名 Diagramma pica, Diagramma pica, Diagramma punctatissimum, Gaterin picus, Gaterin punctatissimus, Plectorhinchus orientalis, Plectorhinchus picus, Plectorhinchus punctatissimus, Plectorhynchus picus, Plectrorhynchus pic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楊鴻嘉圖鑑 (金);Fish of Japan(Nakabo, 2002);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5(FAO,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54065 ASIZP0055721 ASIZP0055806 ASIZP0055814 ASIZP0059607 ASIZP0060390 FRIP20266 FRIP20340 FRIP21647 NTMP0449  
英文俗名 Pointed sweet lip; Painted sweetlip; Painted grunt; Orientalis sweetlip; Spotted sweetlips; Dotted sweetlips; Black and white sweetlips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背緣隆起呈弧形,腹緣圓。頭中大,背面隆起。吻短鈍而唇厚,隨著成長而腫大。口小,端位,上頜突出於下頜;頜齒呈多行不規則細小尖錐齒。頤部具6孔,但無縱溝亦無鬚。鰓耙細短,第一鰓弓鰓耙數8-13+1+22-26。體被細小弱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62-70。背鰭單一,中間缺刻不明顯,無前向棘,硬棘數XII,軟條數18-22;臀鰭基底短,鰭條數III+7;尾鰭略內凹或幾近截平。幼魚和成魚在外觀上差異極大,幼魚時頭部及體側呈乳白色,具黑色眼帶及2條鞍狀斑,背、臀及尾鰭具黑色斑駁;而後慢慢成長至中成魚時,頭部及體側漸呈灰白色,頭部、體側及各鰭漸具黑斑;成魚時頭部及體側呈黃褐色,並密布黑色小斑點,各鰭具黑色斑點或斑塊。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澄清的潟湖及向海之珊瑚礁區域。通常單獨活動,屬於夜行性動物,主要以小蝦、小魚、蠕蟲及無脊椎動物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賽昔爾,東至社會群島,北達日本,南迄羅的豪及拉帕島。臺灣各海域均見。 

漁業利用

漁期全年皆有,可利用延繩釣、手釣等漁法捕獲,屬於高經濟價值的中大型食用魚,適合糖醋、紅燒或煮味噌湯,味道皆不錯。幼魚可作為水族缸中的觀賞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