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Trichopodus trichopterus
Trichopodus trichopterus絲鰭毛足鬥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Pallas, 1770) 棲息深度 0 - 3公尺
中文名 絲鰭毛足鬥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絲足鱸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86 Osphronem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絲鰭毛足鬥魚 
最大體長 1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絲鰭毛足鱸、三星仔、曼龍 
世界分布 東南亞   台灣分布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Labrus trichopterus, Labrvs trichoptervs, Nemaphoerus maculosus, Osphromenus insulatus, Osphromenus siamensis, Stethochaetus biguttatus, 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 Trichopus sepat, Trichopus trichopterus   
參考文獻 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周及高,201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72706 ASIZP0072723 ASIZP0078381 ASIZP0078382 ASIZP0078383 ASIZP0805389 ASIZP0805406 ASIZP0807152 ASIZP0807153 ASIZP0807154 ASIZP0915389 ASIZP0915406 ASIZP0917152 ASIZP0917153 ASIZP0917154 NMMBP02641 NMMSTP00692 NMNSF00703 NTMP0398  
典藏基因2012-10-15,張家豪,CO1,100% 2012-10-15,張家豪,CO1,100% 2016-01-26,Yu-Ming,CO1,100% 2016-01-26,Yu-Ming,CO1,100%
英文俗名 Opaline gourami; Two-spot gouramy; Three-spot gourami; Threespot gourami; Three spot gourami; Three-spot gouramy; Cosby gourami; Blue gourami; Giant gouramy; Gold gourami; Golden gourami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略呈卵圓而側扁,背緣隆起,腹緣弧形。頭中大。眼略大。吻短。口小,開於吻端,略向上翹。體被櫛鱗; 側線完全。背鰭位於體中部,基底較短,具硬棘XIII,軟條8;臀鰭頗發達,後部較寬大,起點於胸鰭基部後下方,具硬棘XII,軟條35;腹鰭小,第一根軟條延伸成絲狀,末端最長可達尾鰭末端,如斷掉後則不易再生;尾鰭叉形,上下葉以中央鰭條最長。體呈淡藍褐色,體側常有10餘條暗色橫紋,但是有時會消失,另於中央和尾柄中央各有一個黑斑,和眼睛恰巧連成一直線,故有三星鬥魚之名。背、臀及尾鰭的鰭膜散佈有淡黃色的圓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河流緩流區或水草茂盛的沼澤區或溝渠,以及河口域中,能耐低溶氧環境。以浮游動物、昆蟲幼蟲為食物,例如孓孓,所以有防止蚊蠅孳生的功能。繁殖期雄魚有築泡巢及照顧子代的行為。具有迷器來幫助呼吸,可以直接和空氣中的氧氣進行氣體交換。 

地理分布

原分布於泰國、馬來半島及婆羅州等淡水水域中,現因引進觀賞養殖之故,已廣布於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區域。 

漁業利用

小型觀賞魚類,唯因生活條件不高,已在各國淡水域野外自行繁殖,對原生生物造成生態影響。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