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Scomberomorus niphonius  
發音 
Scomberomorus niphonius日本馬加鰆
by: ©FishBase
命名者 (Cuvier, 1832) 棲息深度 5 - 50公尺
中文名 日本馬加鰆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鯖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75 Scom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藍點馬鮫 
最大體長 10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正馬加、馬加箭、尖頭馬加、馬嘉、白北(臺東)、燕魚、藍點馬皎、馬加(澎湖)、馬鮫(澎湖)、馬鮫及正馬鮫(潮汕)、白腹馬鮫(潮汕) 
世界分布 日本至東中國海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澎湖、小琉球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潟湖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Cybium gracile, Cybium niphonium, Sawara niphoni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62902 ASIZP0065506 ASIZP0066285 ASIZP0073631 ASIZP0073632 ASIZP0075311 ASIZP0800956 ASIZP0806251 ASIZP0806252 ASIZP0806981 ASIZP0910956 ASIZP0916251 ASIZP0916252 ASIZP0916981 NTMP1370  
典藏基因2008-03-24,Kui-Ching Hsu,CO1,100%
英文俗名 Spotted Spanish mackerel; 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 Japanese seer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尾柄細,兩側在尾鰭基處各具3條隆起脊,中央脊長而高,其餘二脊短而低。頭中大,稍側扁。吻長而尖突,遠大於眼徑。眼較小,位近頭的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上下頜齒各具齒一列,齒強大,側扁,三角形,14-20枚,排列稀疏。腭骨及鋤骨亦具齒,舌上無齒。第一鰓弓上之鰓耙數為3-4+9-10。體被細小圓鱗,易脫落,側線鱗較大,腹部大部分裸露無鱗。側線完全,無分枝,沿背側呈波浪狀伸達尾鰭基部。具有兩個背鰭,第一背鰭與第二背鰭起點距離近,其後具8-9個離鰭;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尾鰭呈新月形。 兩個背鰭總共具有19-21根硬棘,15-19根軟條;臀鰭具有16-20根軟條;脊椎骨數48-50。體背鉛綠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8-9列縱向排列的深色斑點。第一背鰭黑色;餘鰭灰黑或灰色。 最大體長可達113公分,重量可達8公斤。(2020-6-17 黃世彬 編寫)

棲所生態

暖溫性中上層魚類,主要棲息於大陸棚區的近岸海域,有時會出現於岩岸陡坡或潟湖區,甚至河口域。棲息深度範圍為0-200公尺。5月至6月時繁殖。行動敏捷,性凶猛,肉食性,以小型魚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中國、韓國、日本及臺灣沿海。臺灣主要分布於西部及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為具經濟性之食用魚類,漁期以春、夏季為主,一般由曳繩釣、圍網、定置網以及刺網等漁法捕獲。肉結實,味美。油煎或煮湯皆宜,亦可加工成罐頭。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