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ampus cinereus  
發音 
Pampus cinereus灰鯧
by: ©Bhathal, Brajgeet
命名者 (Bloch, 1795) 棲息深度 30 - 70公尺
中文名 灰鯧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鯧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83 Stromate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灰鯧 
最大體長 2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暗鯧、黑鰭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朱元鼎 編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5903 ASIZP0066445 ASIZP0070301 ASIZP0073960 ASIZP0074984 ASIZP0800826 ASIZP0801962 ASIZP0910826 ASIZP0911962  
典藏基因2008-03-25,Chia-Hao Chang,CO1,95%
英文俗名 Butter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側扁,體呈近橢圓形,背、腹緣弧形隆起。頭較小,側扁而高。吻短而圓鈍。口小,斜裂;上頜略突出;上下頜有一列細齒,鋤骨、腭骨及舌上則無細齒。前鰓蓋骨邊緣不游離,主鰓蓋骨具柔軟扁棘。鰓耙細弱,排列稀疏;鰓裂較小,鰓膜與喉峽部相連。體被細小圓,且易剝離;側線完全,頭部後方之側線管在側線上方區後緣呈圓形,側線下方區不向後延伸,而是向下延伸超過胸鰭基底垂直線後。背鰭及臀鰭前方軟條特長,呈鐮刀狀,且伸達尾鰭基部;背鰭具VI-VIII硬棘,38-42軟條;臀鰭具V-VI硬棘,38-40軟條;無腹鰭。背部呈灰黑色,腹面呈灰白色,各鰭灰黑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水域,獨游或成小群優游。以水母、浮游動物或底棲小動物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印度洋,北至南中國東海。臺灣主要分布於臺灣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圍網、定置或刺網捕獲。屬於高級的食用魚種,肉質細嫩,多脂肪,不論是蒸、煎、炸及烤等,都相當鮮美,是各大餐廳十分受到青睞的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