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Hemitrygon bennettii
Hemitrygon bennettii黃魟
by: 陳靜怡
命名者 (Müller & Henle, 1841) 棲息深度 5 - 100公尺
中文名 黃魟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魟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55 Dasyat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黃魟 
最大體長 5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黃土魟、白肉鯆、白玉鯆、黃魟、笨氏土魟、黃魴(澎湖)、紅魴(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西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中國和西印度群島 
同種異名 Dasyatis benetti, Dasyatis benneti, Dasyatis bennetti, Trygon bennetti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Last, P.R. and L.J.V. Compagno 1999 Dasyatididae. Stingrays. p. 1479-1505. In K.E. Carpenter and V.H. Niem (eds.) FAO species identification guide for fishery purposes. The living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 3. Batoid fishes, chimaeras and bony fishes part 1 (Elopidae to Linophrynidae). FAO, Rome.   朱元鼎 編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Bennett's stingray; Bennett's cowtail; Frilltailed stingra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盤菱形,前緣斜直,與吻端約成60度;體盤寬比體盤長約大1.1倍。吻端尖,吻長約等於體盤長的1/4,約比眼間隔大2倍。眼中大,稍突起;眼徑幾與噴水孔等大。口小,口前吻長比口寬大2-2.3倍。口底中央具顯著乳突3個,外側另各具細小乳突1個。尾細長如鞭,尾長比體盤長大2.7-3倍;在尾刺後方的背側面無皮褶,而腹側面則有低窄的皮褶,約延伸至尾刺後之1/4的尾長。幼體完全光滑。成體體背中央具一縱列小棘;肩帶兩側亦各具一短列小棘。體背黃褐色或灰褐色,有時具雲狀暗色斑塊,體盤邊緣淺淡;腹面呈淡白色。

棲所生態

底棲性魚類,大多活動於沿岸沙泥底地區,有時亦可於河口發現,棲息深度在5-100公尺間。常將身體埋入沙中,僅露出兩眼及呼吸孔,伺機捕食,以底棲生物為食。具季節洄游性,夏天北移,入冬則南下。尾刺有毒腺,是危險的海洋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印度,東至菲律賓,北至東海。臺灣分布於四週沿海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漁法為底拖網,夏季捕獲較多,肉可食用,但具腥味。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