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mitrygon bennettii (Müller & Henle, 1841)

黃魟
黃魟
黃土魟,白肉鯆,白玉鯆,黃魟,笨氏土魟,黃魴(澎湖),紅魴(澎湖)
Bennett's stingray,Bennett's cowtail,Frilltailed stingray
有毒物種 食用魚類
砂泥底 河口 近海沿岸
海水
Species 種
Chondrichthyes » Elasmobranchii » Myliobatiformes » Myliobatoidei » Dasyatidae » Hemitrygon
Hemitrygon
Chondrichthyes
Elasmobranchii
Myliobatiformes
Myliobatoidei
Dasyatidae
Hemitrygon

綜合描述

體盤菱形,前緣斜直,與吻端約成60度;體盤寬比體盤長約大1.1倍。吻端尖,吻長約等於體盤長的1/4,約比眼間隔大2倍。眼中大,稍突起;眼徑幾與噴水孔等大。口小,口前吻長比口寬大2-2.3倍。口底中央具顯著乳突3個,外側另各具細小乳突1個。尾細長如鞭,尾長比體盤長大2.7-3倍;在尾刺後方的背側面無皮褶,而腹側面則有低窄的皮褶,約延伸至尾刺後之1/4的尾長。幼體完全光滑。成體體背中央具一縱列小棘;肩帶兩側亦各具一短列小棘。體背黃褐色或灰褐色,有時具雲狀暗色斑塊,體盤邊緣淺淡;腹面呈淡白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Hemitrygon bennettii 上次更新:2021-09-28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印度,東至菲律賓,北至東海。臺灣分布於四週沿海及澎湖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Hemitrygon bennettii 上次更新:2021-09-28

尺寸

體長:50: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Hemitrygon bennettii 上次更新:2021-09-28

棲地

底棲性魚類,大多活動於沿岸沙泥底地區,有時亦可於河口發現,棲息深度在5-100公尺間。常將身體埋入沙中,僅露出兩眼及呼吸孔,伺機捕食,以底棲生物為食。具季節洄游性,夏天北移,入冬則南下。尾刺有毒腺,是危險的海洋生物。
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5~10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Hemitrygon bennettii 上次更新:2021-09-28

效益(利用)

主要漁法為底拖網,夏季捕獲較多,肉可食用,但具腥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Hemitrygon bennettii 上次更新: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