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Himantura microphthalma  
發音 
Himantura microphthalma小眼窄尾魟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Chen, 1948)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小眼窄尾魟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魟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55 Dasyat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小眼窄尾魟 
最大體長 11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魴仔、小眼魟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臺灣特有種]   台灣分布 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臺灣基隆 
同種異名 Dasyatis microphthalm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Chen, J. T. F. 1948 (July) Notes on the fish-fauna of Taiwan in the collections of the Taiwan Museum. I. Some records of Platosomeae from Taiwan,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f Dasyatis. Q. J. Taiwan Mus. (Taipei) v. 1 (no. 3): 1-14;Ebert, D. A., W. T. White, H.-C. Ho, P. R. Last, K. Nakaya, B. Séret, N. Straube, G. J. P. Naylor and M. R. C. de Carvalho (2013) An annotated checklist of the chondrichthyans of Taiwan. Zootaxa 3752 (no. 1): 279-386.   Chen, J. T. F. 陳兼善 1948 朱元鼎 編 19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Smalleye whip ra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盤菱形,前緣微凹,與吻端成30-35度;體盤寬與體盤長約略等長,最寬處在體盤的中部。吻長而尖,顯著突出;吻長等於體盤長的0.4倍,比眼間隔大約4倍。眼很小,稍突出,眼徑約與噴水孔的0.6倍。口小,口前吻長比口寬大4.5倍。口底無乳突。尾中細長,為體盤長的1.7倍;背側面之皮褶完全消失,腹背側面之皮褶完全消失,或短而弱,位於尾刺的相對位置;尾刺1枚。幼體光滑,成魚在吻上、胸鰭外側及體背中央具小棘,另外在尾部自硬棘後方至尾末端有許多小棘。背面淡褐色;腹面淡白。Dasyatis microphthalmu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本種模式標本已經遺失,無從檢驗,但依據其原始文獻,可能與尖吻魟(Dasyatis acutirostra)是同種(Ebert et al. 2013),是需要再進一步研究之魚種。(林沛立編修 2016/5/31)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近海的沙泥海域中。以底棲甲殼類為主要食物。屬於卵胎生魚類,一次可以產下好幾尾小土魟。尾刺有毒腺,是危險的海洋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包括東海南部及臺灣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為較罕見之大型魟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