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Glossogobius celebius  
發音 
Glossogobius celebius多孔叉舌鰕虎
by: 張大慶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37) 棲息深度 0 - 2公尺
中文名 多孔叉舌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盤鰭舌鰕虎魚 
最大體長 14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盤鰭叉舌鰕虎 
世界分布 日本至澳洲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西南部、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模式種產地
印尼,蘇拉威西 
同種異名 Glossogobius celebensis, Gobius celebi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Cuvier, G. etc. 1837 Akihito, Prince etc. 1975 Akihito, P. etc. 197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周銘泰, 高瑞卿 2011 
典藏標本 ASIZP0072405 ASIZP0072406 ASIZP0072520 ASIZP0074434 ASIZP0074438 ASIZP0074552 ASIZP0805091 ASIZP0805092 ASIZP0805206 ASIZP0915095 ASIZP0915096 ASIZP0915210 FRIP00471 NMMBP02053 NTOUP200602-406 NTOUP200704-930 NTOUP200704-931 NTOUP200704-932 NTOUP200704-933 NTOUP200704-948 NTOUP200704-950  
典藏基因2011-08-10,張家豪,CO1,100% 2011-08-10,張家豪,CO1,100%
英文俗名 Celebes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LC 2017淡水魚紅皮書:LC
形態特徵

背鰭VI-I , 8~9 ; 臀鰭 I , 8 ; 胸鰭 19 ; 縱列鱗 31~32 ; 橫列鱗 10~11 ; 背鰭前鱗 14~15。體被有中大型的櫛鱗,背前區的鱗列達眼的後部,胸、腹部有略小的圓鱗。第一背鰭以第2鰭棘最長,但不延長呈絲狀。腹鰭呈略小的吸盤。尾鰭呈長圓形。體色呈淡棕色。體側具5列不連續的黑褐色線紋;體側中央具有1列略成方形的黑斑,最後一個位於尾鰭基部,成一分岔狀的黑斑。頰部劇不規則的黑褐色斑塊。背鰭及尾鰭各具有數列暗紅褐色的點紋。胸鰭基部具有2個黑斑。(2019/05/06)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溪流下游的緩流河段,可棲息於純淡水水域。肉食性,以小型水生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與大洋洲水域,北自日本琉球群島,南抵澳洲北部區域的溪流下游至河口水域之中。 

漁業利用

屬於中型叉舌鰕虎,一般無漁業利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