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oilia mystus
Coilia mystus鳳鱭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Linnaeus, 1758) 棲息深度 0 - 20公尺
中文名 鳳鱭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鯷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95 Engraul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鳳鱭 
最大體長 19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鳳尾魚、烤籽魚、籽鱭、子鱭、馬齊魚、刀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北部 
棲息環境 河口、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度洋 
同種異名 Chaetomus playfairii, Choetomus playfairii, Clupea mystus, Clupea mystus, Coilia clupeoides, Colia mystus, Mystus clupeoides, Mystus ensiformes, Osteoglossum prionostoma   
參考文獻 Whitehead, P.J.P., G.J. Nelson and T. Wongratana 1988 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 7. Clupeoid fishes of the world (Suborder Clupeoidei). An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the herrings, sardines, pilchards, sprats, shads, anchovies and wolf-herrings. Part 2 - Engraulididae. FAO Fish. Synop. 125(7/2):305-579. Rome: FAO;中國動物誌-鱘形目;海鰱目;鯡形目及鼠鱚目(張, 2001) 
典藏標本 FRIP00283 FRIP00487  
英文俗名 Long-tailed anchovy; Osbeck's grenadier anchovy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向後漸細長。腹部稜鱗顯著,16-17+22-26。吻短,圓突,等於或略大於眼徑。眼中等大。口大,下位;口裂傾斜。上頜骨後延伸達胸鰭基部,上頜骨下緣有細鋸齒。齒細小,絨毛狀,上下頜齒單列;鋤骨和腭骨均有絨毛狀齒帶。鰓耙細長,18-21+25-30;左右鰓蓋膜相連,但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9-10。體被易脫落的薄圓鱗,縱列鱗60-65;頭部無鱗;胸鰭和腹鰭的基部各有1寬大的腋鱗;無側線。背鰭位於體前半部上方,背鰭基前方有1短棘,後接鰭條13;臀鰭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鰭條數74-86;胸鰭上部有6根游離鰭條,均延長為絲狀,向後延伸到或超過臀鰭起點;腹鰭短小,始於背鰭小棘的下方;尾鰭上下葉不對稱,上葉尖長,下葉短小,下葉的鰭條與臀鰭條相連。體銀白色,背緣偏墨綠色;尾鰭尖端稍帶黑色;背鰭、胸鰭、腹鰭淺色。

棲所生態

沿近海中上層魚類,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亦常可於河口區、沼澤區及內灣區發現。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臺灣發現於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利用流刺網漁法捕獲。但因為魚體瘦薄,肉質較少,因此並非主要經濟魚種,市場上亦較少見。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