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Bulbonaricus brucei
Bulbonaricus brucei布氏鰻海龍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Dawson, 1984 棲息深度 1 - 20公尺
中文名 布氏鰻海龍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海龍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95 Syngnat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布氏鰻海龍 
最大體長 4.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非洲坦桑尼亞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1. Dawson, C. E., 1984. Bulbonaricus Herald (Pisces: Syngnathidae), a senior synonym of Enchelyocampus Dawson and Allen, with description of Bulbonaricus brucei n. sp. from eastern Africa. Copeia 1984 (no. 3): 565-571; 2. Dawson, C.E., 1985. Indo-Pacific pipefishes (Red Sea to the Americas). The Gulf Coast Research Laboratory Ocean Springs, Mississippi, USA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布氏鰻海龍屬於鰻海龍屬,43年前在西印度洋的非洲坦桑尼亞首次被採獲,在1984年正式發表,臺灣距原發現產地有數千公里遠,是相當重大的發現。通常成體大約3-5公分左右,以浮游生物為食,體型微小,不像一般的海龍類生物,而是沒有細長的吻,頭部相當圓,容易被潛友誤判為海蟲類。

棲所生態

本種魚的模式標本採自珊瑚叢(Galaxea clavus)中。 雄性可能是在標本體長 4.35 公分時即已成熟。雄魚的孵卵囊位於尾部下面。以浮游生物為食。目前全世界至少有三種鰻海龍,除了布氏,還有脖氏及達澳鰻海龍,潛友們曾發現過另一種全身紅色的海龍,非常像日本沖繩海域有記錄過的脖氏鰻海龍,因此臺灣可能就有兩種鰻海龍。 

地理分布

非洲坦桑尼亞及臺灣南部。 

漁業利用

科學研究。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