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Engyprosopon maldivensis  
發音 
Engyprosopon maldivensis馬爾地夫短額鮃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Regan, 1908) 棲息深度 30 - 141公尺
中文名 馬爾地夫短額鮃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鮃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94 Bot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馬爾代夫短額鮃 
最大體長 12.7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馬爾地夫 
同種異名 Arnoglossus maculipinnis, Engyprosopon borneensis, Engyprosopon macroptera, Engyprosopon maculipinnis, Scaeops maldivens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Regan, C. T. 1908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60487 ASIZP0061121 ASIZP0062239 ASIZP0062240 ASIZP0062241 ASIZP0070533 ASIZP0070666 ASIZP0070671 ASIZP0080829 ASIZP0080830 ASIZP0807565 ASIZP0807566 ASIZP0900312 ASIZP0917565 ASIZP0917566 NMMBP01014 NMMBP02771 NMMBP06695 NMMBP06696 NMMBP06697 NTMP1003 NTOU-AE6216 NTUM05415 NTUM05416 NTUM05417 NTUM05563 NTUM05564 NTUM05565 NTUM05566 NTUM07637 ROM39365  
英文俗名 Olive wide-eyed flounder; Olive wide-eyed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卵圓形;兩眼均在左側;背緣突起。頭大;吻短鈍,雄魚具吻棘。眼間隔較寬而凹陷。口小;上頜骨稍短,上頜延伸至下眼前緣下方;上頜具二行尖銳錐狀齒,下頜具一行;腭骨無齒。鰓耙細尖,邊緣呈鋸齒狀,第一鰓弓之鰓耙數0+8-11。眼側被中大弱櫛鱗,盲側被圓鱗;背鰭與臀鰭鰭條均被鱗;眼側具側線,盲側無側線;側線鱗數45-47。背鰭正常,具軟條數85-91;臀鰭正常,具軟條數65-68;左右腹鰭不對稱;胸鰭延長,以第3鰭條最長,長於頭長;尾鰭尖圓形。體淡灰綠色,頭前緣有一列淺褐色小點,眼前內緣及後內緣各具一暗色小點,各鰭淡色,尾鰭無大形黑斑;盲側除了頭部為乳白色外,餘為淡灰色,雌魚色較暗。以前所記載之長鰭短額鮃(Engyprosopon macroptera)實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底質或石礫底質床上,白天不太活動,靜靜地平貼在砂泥底床上,到了晚上才出來覓食,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或小魚為食物。多變的體色能融入周遭景物,藉以欺敵。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馬爾地夫,東至菲律賓,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西北部。臺灣東北部海域可見。 

漁業利用

通常是用底拖網或底流刺網捕捉,體型較小,一般皆加工作扁魚酥或以下雜魚般利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