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Pseudochromis fuscus  
發音 
Pseudochromis fuscus褐擬雀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Müller & Troschel, 1849 棲息深度 2 - 30公尺
中文名 褐擬雀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擬雀鯛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42 Pseudochrom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棕擬雀鯛 
最大體長 9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准雀鯛、紅獅公、紅貓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蘭嶼、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印尼西里伯斯 
同種異名 Onar nebulosum, Pseudochromis adustus, Pseudochromis aurea, Pseudochromis aureus, Pseudochromis fusca, Pseudochromis wildii, Pseudochromis xanthochir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288 ASIZP0057129 ASIZP0057274 ASIZP0057907 ASIZP0062054 ASIZP0062055 ASIZP0071116 ASIZP0072442 ASIZP0072443 ASIZP0074283 ASIZP0074919 ASIZP0805128 ASIZP0805129 ASIZP0915132 ASIZP0915133 NMMBP01199 NMMSTP00253 NMMSTP00416 NMMSTP00417 NTOUP201203-059 NTOUP201203-201 NTOUP201207-558 NTOUP201207-562 NTOUP201207-573 NTUM03645 NTUM03754 NTUM03756 NTUM04259  
典藏基因2011-07-20,柯慧玲,CO1,100% 2011-07-20,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Brown pygmy grouper; Brown dottyback; Golden dottyback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細長而側扁;頭呈鈍圓形。吻短。眼大。口中大;上下頜齒數列,部分為犬齒;鋤骨及腭骨均具齒。體被小櫛鱗,主鰓蓋骨具鱗;側線斷成二段,鱗孔數分別為25-33 + 6-11。鰓蓋有鱗,背鰭及臀鰭基底有鱗片。背鰭具硬棘III,軟條26-27;臀鰭長約背鰭之一半,具硬棘III,軟條14;胸鰭鈍圓形;腹鰭具I硬棘及5軟條,其中第3根最長;尾鰭圓形。體呈淡黃至暗灰色;鱗片基部有一黑斑點,於體側形成一列橫點線。鰭條為淡黃或暗棕色;尾鰭緣有鑲著黑斑紋;胸鰭基有暗色斑。以前所記載之金色擬雀鯛(Pseudochromis aureus)及黃尾擬雀鯛(Pseudochromis xanthochir)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潮池、岩礁地區及珊瑚礁區,但因生性十分害羞,平常大都躲入礁岩洞穴中,若不仔細的觀察就不容易發現。以浮游動物及小型的甲殼類生物為主要食物,屬肉食性魚類。有強烈地域性行為,若有其他魚種侵入地盤,會啄咬侵入者直到入侵生物離開。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包括斯里蘭卡、印度-馬來西亞列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臺灣蘭嶼、東沙島及太平島海域均有。 

漁業利用

體色豔麗,十分動人,是深受水族人士喜歡的魚類,唯應注意同一水族箱內同種會有激烈打鬥的現象。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