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間帶的保育及利用

內容摘要:
潮間帶,因為無須下海,人們很容易能夠前往,是最方便親近海洋、觀察生物多樣性的地方。

早期,臺灣社會在潮間帶發展出許多家計型的漁業;以澎湖為例,當地有一種魚法叫做「抱礅」,在潮間帶堆砌石頭,生物進入之後待退潮後再去採抓;另外也有在夜裡提著燈到潮間帶去捕魚的漁法,俗稱「照海」。

潮間帶提供了許多水產品,具有經濟效益與價值,海藻因繁衍快,恢復力高,是很值得推廣的海產品。但也必須留意,人類的足跡對潮間帶的生物來說,就如同酷斯拉的大腳,可能對生態形成干擾,對環境產生破壞。

臺灣的潮間帶因缺乏管理,幾乎體無完膚,很難找到原始、自然的潮間帶,除了人為的破壞之外,也因為環境受到污染與變遷,導致生物物種逐漸消逝。

到潮間帶觀賞、遊玩,可以觀察海洋生物,看牠們的生態習性、日常作息,增長對海洋的知識,也應讓這些生物能夠平安地活下去。此外,要慎選時間、地點與氣候,留意潮汐表,儘可能挑在低潮之前的1-2個鐘頭前進行。儘量不要穿著拖鞋,要穿止滑的鞋子比較安全,觀察時注意不要傷害海洋生物,觀察完後放回去,石頭翻開之後要復原,垃圾不要亂丟,甚或儘可能撿拾垃圾,而不要任其遺留在灘岸上。


[前往講堂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