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捕撈 嚴重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

邵廣昭

2006年11月Science的一篇文章,預測如海洋再不保護,到了2048年以後,人類將沒有海產可 吃。這主要是因為過度捕撈的結果,以使得海洋的生態系及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傷害。除了可直接消滅許多物種及其承載基因的多樣性,更透過生態系食物鏈的潟流 效應,亦使得漁業資源將無法永續利用。若要維持海洋資源之永續,惟有儘速劃設海洋保護區,落實取締管理,並以生態系之取向來管理漁業資源。同時將海洋納入 國土規劃,修訂不符永續的政策,輔導漁民轉業及漁業轉型,及加強社會大眾海洋保育的宣導教育,如「慢漁」、「底食」等。

全球之漁產量早已在1990年代起即已迅速衰退。造成的原因已公認為受人為因素的:(1) 過漁及誤捕,(2) 棲地破壞,(3) 污染,及(4)外來入侵種的影響最大;自然因素之 (5) 氣候變遷。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衝擊雖尚在積極探究中,但受人為活動而更為加劇及調適能力減弱的問題則更應即早面對。而罪禍首究竟是過漁、棲地破壞、污染、 入侵種之人為因子,或是氣候變遷之自然因子,甚至是魚類資源本身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變動常不易釐清,或係交互作用的結果,以致於管理者、生產者與消費者均 容易各自卸責。政府常會怪罪氣候變遷、漁民怪罪污染、消費者則只想要買便宜或高檔海鮮,缺乏正確的海洋生態保育觀念。

 

海洋生物消失的原因

過漁(overfishing)及誤捕(bycatch)的問題已使得:(1) 海洋生態系營養階層減少,海洋食物網減損,大型掠食者大量減少。 (2) 魚體的小型化,包括捕撈尚未達成熟體長的小魚,或是魚類本身為了求種族延續,而很快演化出早熟早產體型小的族群較優勢等;(3) 大型魚種的數量愈來愈少,如黑鮪、鯊、旗魚、翻車魚、石斑、鰻、石鱸等一些成熟率較晚、生育力低的種類。政府為了要推動觀光提振漁村經濟,非常積極地在舉 辦各種魚季之促銷活動,但卻不去思考資源是否已不敷供應。如黑鮪魚目前之產量已是15年前的1/10;鰻苗的價格已是10年前的十倍。水產養殖雖可減緩海 洋魚類的捕撈,但所餵的飼料如仍來自於大海捕撈的下雜魚或小魚所磨成的魚粉為原料,則不但傷害也浪費海洋資源。底拖漁船「混獲」及「棄獲」的嚴重「誤捕」 問題,也是造成今日許多魚種已是「商業性滅絕」的原因。亦即捕撈時,上網了許多非漁獲對象的魚種或小型未成熟的魚類常被作為下雜魚處理或直接拋棄。

非法毒、電、炸魚,違法底拖,過多及毫無節制及管理的海釣、飼養捕撈自海中的熱帶魚,潛水打魚、幽靈漁業,以及吃活海鮮、海馬、海龍的中藥,海膽、 海參、及稀有的螺、貝類、蝦蟹類、以及捕食珊瑚礁魚種都是在直接間接地破壞海洋生態。因此我們消耗魚類的方式可說是到了無所不吃,無所不釣,無所不養的境 界,嚴重破壞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海中的魚類資源可說90%都是被吃掉的。

除過漁外,棲地破壞及污染的問題近幾年來,在政府推動海岸零損失及海洋污染防治後,已大有改善。但外來種的不當引入,包括貨櫃輪的壓艙水;為了淺海養殖或水族觀賞業所引入的外來種仍無法嚴格控管。最近常在台灣西海岸可釣到紅鼓魚即為一例。

因氣候變遷所引起的水溫上升、海水酸化、海流急遽變化及暴潮,海平面上昇等因素雖然也可能影響海這洋生物的多樣性。但却遠不如目前已確知的人為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

我們希望政府方面要趕快推動下列工作:

  1. 應速增設海洋保護區中之禁漁區,並能落實管理。因為「棲地保護」遠比「物種保育」來得更重要,且更為簡單有效。也符合「預防原則」、「生態系取向之經營管理」的要求。
  2. 檢討修訂不永續的政策,如補貼漁船用油及聘外籍漁工只會加劇過漁現象,倒不如直接補貼生活費,增加轉業機會及誘因。另應加速通過「海岸法」、「海洋遊憩管理辦法」等。
  3. 積極推展海洋保育的宣導教育。讓大家認識美麗的海洋生物 (攝影展、研討會、水族館、各類媒體),將海洋生物列入保育 (護) 動物,改變大家對海洋生物的觀念,不抓、不養、不吃稀有、觀賞性海洋生物等。推動「慢漁」與「底食」運動。
  4. 加強調查研究 -加強調查台灣周邊海域之海洋生物之種類組成及其數量之時空變化,並結合地理資訊網系統(GIS)以儘速建立資料庫,如此才能了解如何劃保護區,如何禁漁或限漁及如何使資源能作最大效益的永續利用。

總之,海洋保育需要研究、立法及教育三帖藥。其中又以教育最為根本,在民主社會中,民意的潮流與共識可以左右政府的施政。而正確的保育觀念及作為則 需要有識之士能不斷地提醒大家。至少在國際上已有不少先進國家或保育團體提供了許多新的資訊,如書籍、影片、網站等等可供參考。

筆者於2008年協助審定的《挑戰海洋盡頭-行動議程》,即是集全球菁英規劃如何保衛海洋的具體方案;2009年所引進由《魚線的盡頭》(The End of the Line) 一書改拍的紀錄片,也告訴大家知識就是力量,當我們開始了解到海洋及漁業的危機時,人類尚有自省的能力,會開始嘗試來改變來挽救。片尾的結語也簡潔扼要的 告訴我們應努力的三個方向:(1)購買前請先問清楚來源、只吃符合永續標準的海產;(2)告訴政治人物尊重科學、縮減漁船數量;(3)請加入行動支持海洋 保護區和負責的捕魚行為。

最後引用塞爾維亞‧厄爾勒(Sylvia A. Earle)在《挑戰海洋盡頭-行動議程》一書中之序言,我們不要錯失了搶救海洋的黃金時刻:「現在採取保護海洋健康的措施,與復育失地還不算晚。在海裡 還存有10%的大型魚,牠們還沒完全消失。半數的珊瑚礁也還健在。雖然有污染問題,大半的海洋都還是健康且富有調節力。」;「不論我們是要將知識化成行 動,還是要讓眼前致力行動的機會流失,未來這十年可能就是下一個千禧年中對海洋保育-以及人類未來-最關鍵的時期。」。這段話也告訴我們海洋保育的教育已 不容再等待,必須要即刻採取行動,以免大勢已去,悔限晚矣!


-原文刊登於環境資訊中心網站2010.06.08 http://e-info.org.tw/node/56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