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一頁]     [上一篇]     [下一篇]     [回專欄目錄]
臺灣方志中的魚            林欣樺 2016-11-9
  地方志是官方記載地方樣貌的知識全書,內容涵括地方之自然地理、制度、風俗、信仰、人物、政治、災害等。臺灣府志(蔣志)則是台灣第一本官方編纂的志書,由清康熙時期的首任臺灣知府、諸羅知縣季麒光及鳳山縣知縣楊芳聲共同完成,之後陸續又有其他修訂版本。在諸多臺灣方志中,魚類多被歸入物產下的鱗之屬,或可反映出當時魚獲利用的價值。[1][2]

序號 方志 年代 卷名 魚名 全文
1 臺灣府志(蔣志) 1685 卷之四/物產/鱗之屬 烏魚、鱔魚、麻虱目、鯽魚、鮡魚、紅紗魚、鯉魚、鯊魚、狗母、鐵甲魚、烏頰、敏魚、青鱗、海翁魚、鯧魚、銀魚、獅刀、金錢魚、金鐘仔、白腹魚、鱺魚、鶯哥魚、水尖、鱖魚、遍身苦、飼子飯、鱠魚、花魿、石拒、海鰻、𩹝魚、梭魚、𩶾魚、𩽒魚、龍鮎、貼沙魚、烏耳鰻、𩵓魚、油魚、鰮魚、鯕魚、鱸、塗虱、金魚、鬬魚、牛尾魚、長翼、泥𩽆、竹葉鰮、萬年瘦、紅魚仔、無鱗魚、魨魚、大頭桃、珠帶 海翁大如山,能吞舟。鯉眷有三十六鱗,為魚之長。鯽池、潭皆有。金魚有鯉、有鯽。泥𩽆魚形頗似鰢鮫而大,味則尤甘。烏魚其子曬乾,曰烏魚子,味佳。鯊魚大者百餘觔,淺在海沙中,既不能去,人割其肉,潮至復去。鱸魚肉細,味甘。鯧魚有黑、白二種,形闊而扁者佳。鰳魚形似鰣魚,多細骨。海鰻大者數觔,味最佳。烏耳鰻池潭皆有鯽仔潭最多。長翼兩翅差長別魚,故名。紅沙魚皮紅,故名。敏魚形略似鱸,口闊肉粗。烏頰形似過臘而小,隆冬天寒時取之。麻虱目水波化生,倏而大,倏而無,其味極佳。貼沙魚身薄扁,行貼沙。金鐘仔形小而扁,味甘。銀魚澎湖出,不及吳下者。龍鮎澎湖出。鸚哥魚嘴如鸚鵡,而皮綠色。油魚小而多骨,一名塗黃。鱖魚形略似鱸。𩶾魚俗呼𩶾𩸫。鱠魚口闊身班,澎湖出。獅刀形似大刀,多骨。鰛魚此魚每于夏秋群聚,乘潮而至,澎湖極多。竹葉鰛似鰛差長,色青。無鱗魚似鰛無鱗。花魿形似金鐘而差扁小。金錢魚形似花魿而差小。牛尾魚體長,頭扁,尾小。狗母魚形似牛尾魚,但頭圓似蛇頭。鐵甲魚亦頗似牛尾魚,其鱗硬如甲。珠帶形與白帶魚相似,而味則遜之,其骨有如珠者,故名。鯕魚形扁而略圓,尾細而甚長。魚似鯕魚而小,肉有烏者,有白者。青鱗魚小而鱗青。𩹝魚大者如掌,頭上有一刺,長寸許,其皮極粗,剝而曬乾,可磋材器。飼子飯鱗小肉細,而無細骨,可和飯以飼小子,故名。魨魚俗呼鮭魚,肉極細,其膏能殺人。鮡魚善跳,亦名潮。鱺魚池潭皆有。鱔魚池潭水田皆有,是魚有子者,烹之則腹拱于水而欲保其子,乃慈魚也。塗虱有刺彈人,亦名彈瑟,生于池潭。梭魚頭尾俱尖,其形似梭。水尖嘴長而尖。遍身苦形扁而圓,皮有黑點,小者味苦。紅魚仔魚小而紅。萬年瘦形似烏仔,四時皆瘦。大頭桃形似金陵魚而小,其頭差大。白腹身黃,腹白。鬬魚生于池潭,性好鬬,又曰班魚。紅蝦大者五、六寸長,肉有紅膏。黃梔米蝦之小而色黃者。大腳蝦池潭皆有,前有兩大腳。章魚足垂,裹肚在中,澎湖出。石拒八足,似章魚而甚大,居石穴中,或取之,能以足粘石拒人,澎湖出。烏賊八足集在口,縮喙在腹,一名墨魚。或曰秦始皇游東海,弃墨袋于海化之,故口猶吐墨水,《談苑》云:用以寫字,其字跡經年即化。鎖管一名靜瓶魚。似烏賊而小,色紫。
2 臺灣府志(高志) 1694 卷七 風土志/土產/鱗之屬 烏魚、麻虱目、鮡魚、紅紗魚、鯊魚、鐵甲魚、敏魚、海翁魚、鯧魚、獅刀、飼子飯、鱠魚、石拒、海鰻、𩹝魚、𩶾魚、貼沙魚、烏耳鰻、油魚、鯕魚、泥𩽆、繩魚 海翁(極大,能吞舟)、鯉、鯽、泥𩽆魚(形類鰢鮫而大;無鱗,味甚甘)、烏魚(其子曬乾,可羅嘉珍)、鯊魚(大者百餘斤)、鰢鮫、鯧魚(有黑、白二種。形闊而扁者佳)、𩵱魚、𩵓魚、海鰻(大者數斤)、烏耳鰻(鯽仔潭最多)、紅紗魚(皮紅)、敏魚(口闊、肉粗)、烏頰、麻虱目(倏而大、倏而無,其味最佳)、貼沙魚(身薄扁,行貼沙)、金鐘仔、銀魚、龍鮎、鸚哥魚(嘴如鸚鵡,而皮綠色)、油魚(一名泥黃)、鱖魚、𩶾魚(俗呼𩶾𩸫)、鱠魚(有紅、黑二種)、獅刀(形似大刀;味清,多骨)、鱖魚、花魿、金錢魚、鬥尾魚、狗母魚、鐵甲魚(鱗硬如甲)、鯕魚(形扁、尾長)、𩹝魚(大者如掌,皮粗;剝而曬乾,味佳)、𩽒魚、青鱗、飼子飯(無細骨,可和飯以飼幼子)、繩魚(俗呼鮭魚)、鮡魚(瀨口出者佳)、鱺魚、鱔魚、梭魚、水尖、遍身苦、白腹、紅鰕、黃栀米(蝦小而色紅)、大脚蝦、章魚、石拒(八足。在石夾中,或取之,能以石拒人)、烏賊(八腳,一名墨魚。或曰:秦始皇東遊,棄墨袋於海海所化;故口猶吐墨水)、鎖管(一名靜班)。
3 重修臺灣府志(周志) 1712 卷七 風土志/土產/鱗之屬 烏魚、麻虱目、鮡魚、紅紗魚、鯊魚、鐵甲魚、敏魚、海翁魚、鯧魚、獅刀、飼子飯、鱠魚、石拒、海鰻、𩹝魚、𩶾魚、貼沙魚、烏耳鰻、油魚、泥𩽆、繩魚、䱋魚 海翁(極大,能吞舟)、鯉、鯽、泥𩽆魚(形類鰢鮫而大;無鱗,味甚甘)、烏魚(其子曬乾,可羅嘉珍)、鯊魚(大者百餘斤)、鰢鮫、鯧魚(有黑、白二種。形闊而扁者佳)、𩵱魚、𩵓魚、海鰻(大者數斤)、烏耳鰻(鯽仔潭最多)、紅紗魚(皮紅)、敏魚(口闊、肉粗)、烏頰、麻虱目(焂而大、焂而無,其味最佳)、貼沙魚(身薄扁,行貼沙)、金鐘仔、銀魚、龍鮎、鸚哥魚(嘴如鸚鵡,而皮綠色)、油魚(一名泥黃)、鱖魚、𩶾魚(俗呼𩶾𩸫)、鱠魚(有紅、黑二種)、獅刀(形似大刀;味清,多骨)、鱖魚、花魿、金錢魚、鬥尾魚、狗母魚、鐵甲魚(鱗硬如甲)、鯕魚(形扁、尾長)、𩹝魚(、大者如掌,皮粗;剝而曬乾,味佳)、𩽒魚、青鱗、飼子飯(無細骨,可和飯以飼幼子)、繩魚(俗呼鮭魚)、鮡魚(瀨口出者佳)、鱺魚、鱔魚、梭魚、水尖、遍身苦、白腹、紅鰕、黃栀米(蝦小而色紅)、大脚蝦、章魚、石拒(八足。在石夾中,或取之,能以石拒人)、烏賊(八腳,一名墨魚。或曰:秦始皇東遊,棄墨袋於海。
4 諸羅縣志 1717 卷十 物產志/物產/鱗之屬 烏魚、麻虱目、鯽魚、鮡魚、紅紗魚、鯉魚、狗母、鐵甲魚、烏頰、敏魚、青鱗、海翁魚、鯧魚、銀魚、鱸、塗虱、金魚、鬬魚、馬鮫、貼沙、沙梭、鰳魚、黃魚、扁魚、鰻魚、午魚、水鶏、黃爵、鮎魚、烏鰂、獨魚、黃翅、泥鰍、帶魚、繩魚、蛄鮐、虎魚、魟魚、鮀、鮆魚、塗鮀、甲魚 鯉:陶弘景曰:『鯉為魚中之王。形既可愛,又能神變,乃至飛越山湖;所以琹高乘之。脊中有三十六鱗,六陰數也』。北路冬春肥美特甚。
烏魚:「本草」謂之鯔魚,池產者佳。吳王論魚,以鯔為上。産臺海者曰海烏,冬至前入港散子,亦肥美;散子後名回頭烏,則瘦而味劣矣。子、腎俱佳。
鯧:身扁而短,無鱗。以紫白色者為佳,海魚之貴品。又有黑色者,細鱗,名烏鯧;味少遜。
鰳:類鰣魚,身扁薄。味清而芳,鮮次於鰣魚。以多刺人不見重。甚矣!世之好濃厚而惡淡薄、好軟脆而惡骨鯁也。
扁魚:形似貼沙而薄。曬乾,味香美;鮮食亦佳。冬月出鹿耳門外最多,方言謂之「塗剃」。
帶魚:「通志」:『身薄而長,其形似帶,無鱗。入夜有光。俗呼為白帶』。
午魚:鱸之別種。身圓厚,味差於鱸。內地端午間出,因以名之。臺海出九、十月間。俗作𩵱,古無此字。「漳志」引周成王時揚州獻鰅(音容),鰅皮有文;非是。
甲魚:「方言」名傑魚。巨口,細鱗、無刺,形如鯔,味甚美。長者可六、七寸,出淡水武朥灣等社。
敏魚:「興化志」:其色蒼,張東沙謂之鮸魚,狀似鱸而大,肉粗。
鯽魚:「本草」:『一名鮒。色黑而體促,腹大而脊隆。池澤皆有之。莊子所謂「東海波臣」者也』。
貼沙:附沙而行。上紫、下白,有細鱗;兩目相比,一名比目魚。江、淮間謂之鞋底魚,「通志」作鰈沙。
銀魚:「爾雅翼」:『玉榦,長五、六寸。身圓如筋,潔白無鱗,但目兩點黑耳』。味清甘,多曝為脯。
鱓魚:俗謂之鱔。「爾雅翼」:『鱓似蛇無鱗,黃質黑文,體多涎沫』。漢楊震[傳]」:『鸛雀鳥銜三鱣集講堂,都講曰:「蛇鱓者,卿大夫服象」』。古鱓與鱣通。
虎魚:狀似虎頭,巨口無鱗,長不盈尺,肉嫩而美;沈文開所謂「難以貌求」者也。
黃魚:色微黃,扁而細鱗,長六、七寸。脂厚味豐,恨多刺耳。
麻虱目:魚塭中所産,夏秋盛出。狀類鯔,鱗細。鄭氏時,臺以為貴品。
鮡魚:「爾雅」『小者鮡』是也。生海邊泥塗中。其大如指。善跳,故名。俗呼花鮡,以其身有白花點也。茅港尾一帶極多。
鮆魚:一名刀魚,臺人名獅刀。「爾雅」:『鮤鱴刀』。郭璞註:『鮆魚也』。長頭而狹薄,腹背如刀,故名。多刺,又名刺魚。
烏頰:身短闊。「興化志」:『似棘鬣魚;但其頰烏,故名』。
鯊:「圖經」:『鮫魚,今南人皆謂之鯊魚,多食損目。大而長,喙如鋸者名胡沙』。「述異記」:『鮫人之室,泣而出珠』;即此。小而皮粗者曰白沙。凡鯊,美在翅。又有一種黑白圈相間者曰龍文沙,亦佳。
魟魚:俗作䱋,非。張東沙曰:『形圓如扇,無鱗,色紫黑。口在腹中,尾長於身。有黃魟、燕魟:黃魟大而肉粗,燕魟小而肉潤』。
紅紗:形似鱸。皮紅如塗硃,鱗細。遠望之,與金魚之紅者無異。內地有紅紗,巨而美;又是別種。
鱦魚:色青,體圓而短,味腥。俗呼大麥鱦,以其麥熟時出也。
鐵甲魚:鱗硬如甲,故名。去其皮,方可食。
獨魚:「漳志」作「毒」。大者如掌,皮粗。剝之曬乾以磋木器,光潤倍常。內地取其小者為魚醬。
泥鰌:「爾雅疏」:『鰼一名鰌,今泥鰌也。穴泥中,因名』。「埤雅」:『似鱔而短,以涎自染,難握』。俗謂之鰍魚,以入秋最多也。
狗母魚:身圓,黑赤色。長尺餘,有細刺。魚之粗劣者。
金魚:色紅,尾如蝦;而囊金者為貴,亦有黑色而囊金者。
鬬魚:「泉郡志」:『狀如指,長二、三寸。有花文,紅綠相間,尾鮮紅有黃點。善鬬。泉人呼為丁斑,漳人呼為三班』。此與上金魚止供玩賞而已,附於此。
5 諸羅縣志 1717 卷十二 雜記志/外紀 魚無鰱。鄭氏載而置於郡治之鯽魚潭甚夥,及網之,無有也。多烏[魚]、多塗鮀、麻虱目,多紅蝦。各陂圳多鮎。
烏魚,「本草」所謂鯔。臺海之產大數倍,肉白而芳鮮不及。冬至前後,北風正烈,結陣游于內海,累至水底;漁師燎而網之,一罟以百計。腎狀似荊蕉,極白。雌者子兩片,似通印子而大;薄腌曬乾,明于琥珀,肫圓如小錠。鮮食脆甚;乾而析之,似鰇魚。
塗鮀,形似馬鮫,大十倍之。肉細而香美,馬鮫弗及也。馬鮫特以滑澤,遂與鯧齊名。論海魚之佳者,必首舉之;昔人所爲致嘆于華歆、張昭、許靖諸公也。
鄭經酷嗜麻虱目,臺人名之曰皇帝魚。夏初出,頗適口;及秋,則味帶酸而肉澀,宜乎鄭氏之不能久也。
茅港尾、蚊港多蟳,大而肥美;膏踰於肉,色如硃。鮡魚骨柔脆,郡中珍之。縣治多毛蟹,肥于冬月,置之幾筵,皆堪浮白。魚至冬亦肥美;夏、秋刺多而瘦,色皆黑。鯽魚出北香湖者,四時俱美于他産。
6 鳳山縣志 1719 卷之七 風土志/物產/鱗之屬 烏魚、麻虱目、鯽魚、鮡魚、紅紗魚、狗母魚、鯊魚、烏頰、敏魚、青鱗、海翁魚、獅刀、金錢魚、白腹、鱺魚、鱸魚、塗虱、金魚、泥𩽆、繩魚、䱋魚、馬鮫、貼沙、沙梭、鰳魚、黃魚、扁魚、鰻魚、午魚、水鶏、黃爵、鮎魚、烏鰂、獨魚、黃翅、泥鰍、花鈴、鮕鮐、白帶魚、嘴尖、鬥魚、槍魚 泥𩽆魚:形似馬鮫而大,無鱗。味甘美。重者可二十餘斤。
烏魚:各港俱有。冬至前出大海散子,味極甘;後引子回原港,曰回頭烏,則瘦而味劣矣。子成片,鹽過曬乾,味甚美。「本草」謂之鯔魚。
馬鮫:類泥𩽆而細,無鱗與鯁。海魚之佳者。
鎗魚:身扁,色白,無鱗。以其首銳、腹廣、尾細如鏢鎗,故名;海魚之最貴者。又有一種色黑者為烏鎗,有微黃色曰金鎗;俱不及也。
午魚:味甘美,大者為佳。以其出于午月,故名。本地出于冬,則與內地异矣。
7 臺灣縣志 1720 輿地志一/土產/鱗之屬 烏魚、麻虱目、鯽魚、鮡魚、紅紗魚、鯉魚、狗母魚、烏頰、敏魚、獅刀、金錢魚、白腹魚、鶯哥魚、水尖、鱖魚、鱸、塗虱、金魚、鬬魚、泥𩽆魚、繩魚、馬鮫、貼沙、沙梭、鰳魚、黃魚、扁魚、鰻、午魚、水鶏、黃爵、鮎魚、烏鰂、帶魚、花鈴、 鮕鮐、鰱魚、龍尖、魴魚、鰍、土蝚魚、[魚倉]魚、青鯽、黃翼 鯉:神農書:「鯉,最為魚之主」。埤雅云:「鯉,魚之貴者」。故爾雅釋魚,以鯉冠篇。養魚書云:「鯉不相食,故其種易畜;陶朱公畜魚,每歲雌雄二十四頭,生子七萬枚,此其驗也」。列仙傳云:「子尊者舒鄉人也,善入水捕魚。得赤鯉魚,愛其色,持歸著池中,數以米穀食之。一年長丈餘,遂生覺,有翼,後尊乘鯉上昇」。李商隱詩:「雙鯉迢迢一紙書」;蓋古人尺素結為鯉魚,以緘贈耳。
泥𩽆魚:形如馬鮫,大者重至二、三十斤,味極甘美,臺魚之最佳者。澎湖亦多產。
烏魚:本草名鯔魚,出海中者名「海烏」。神仙傳云:「介象與吳王論膾,何者最美?象曰:鯔魚為上。乃于殿前作坎,汲水滿之;象垂綸坎中,食頃,得鯔魚作膾」。注云:「鯔魚生淺海中。食泥,身圓、口小,骨軟、肉細,其子醃食,味更佳。出自冬天」。鹿耳門最多。
麻虱目:生海塭中,水紋所結者,形如子魚,味雖清而帶微酸。
鯽魚:本草:「鯽魚一名鮒魚,形亦似鯉;色黑而體促,腹大而脊隆。所在池沼皆有之。七華洞庭之鮒,出于江岷。紅腴、青鸕,朱尾,碧鱗」。呂子曰:「魚之美者,洞庭之鮒」。鮒,小魚也,即今之鯽魚。其魚肉厚味美,性不食釣」。
鰱魚:小口、細鱗,身扁,色白,略似鰣魚。又一名曰鯍。鯍好群行相連,故謂之鰱。鄉人常畜之池中。
馬鮫:一名草鮁。無鱗、無鯁,類泥𩽆而小。
鮎:一名𩽴。大首、方口;無鱗而多涎。黃者肥美。
鰻:爾雅謂之「鰻鱺魚」。無鱗甲,白腹,似繕而大,色青。有雄無雌,以影漫鱧而生子。本草名曰「白鱓」,又曰「鮎」,多產鰻;蓋其乳子三分之二為鮎,其一為鰻。味甚肥美;池養者佳,釣獲者次之。
鱔:腹黃,故俗解黃鱔。似蛇無鱗,體多涎沫。
鰍:今泥鰍也。似鱔而短,俗謂之鰍。以入秋最多,故名。
金魚:一名變魚。初黑色,久乃變紅或白,或紅白相間。尾作三岐,脊尾皆金,燦爛可愛。
敏魚:狀似鱸而肉粗,大者可十餘斤。張東沙謂之「輓魚」。
鮡魚:青黑色,身有白點。骨軟而味甘。生海邊泥中。
沙梭:色黃白,狀如織梭,肉豐骨脆。
鮡魚:首銳、腹廣,尾細如鏢鎗,故名。
午魚:狀似鱸,圓厚而短蹙。其味豐美。
貼沙:附沙而行,上紫、下白,兩目相比。通志謂之鰈沙。
黃魚:色黃,身扁。脂厚,味香而多刺。
扁魚:俗名塗剃,形似貼沙。肉較薄,曬乾,味甘美。
帶魚:其形如帶,味比內地稍淡。
鰳魚:似鮒魚而小,身薄,骨細。冬月出者,一名雪映魚,味佳;至夏,則味減矣。
烏頰:身短而闊,其頰烏,故名。
紅紗:鱗細、色紅,通身如淡珠。
繩魚:體圓,味腥。麥熟時出,俗呼大麥繩。
金鐘子:狀圓而扁,細鱗有光,望之如金。肉味甘美。
狗母魚:身圓,細鱗,多刺,粗肉。
獅刀:頭長而狹薄,腹背如刀,一名刀魚。大者為佳。
鱸:隋唐佳話曰:「吳郡獻松江鱸魚膾,煬帝曰:所謂金𩐎玉膾,東南佳味也」。說苑云:「松江鱸魚,長橋南所出者四腮,天生膾材也;味美肉緊。橋北近崑山,大江入海者三腮;味帶酸,肉稍慢,不及松江」。
魴魚:形圓、尾長,色紫黑。廣州記:「魴魚廣而肥甜,魚之美者也」。
鬬魚:泉人呼為丁班,臺人呼為三斑。身有花紋,紅綠相間。性善鬬,養之盆中,可供清玩。
土蝚魚:狀如烏鰂而大。肉亦厚,味甘美。澎湖所出者。
鱖魚:身圓而長,皮有斑色,頭微有角。肉甘而潤。俗呼為髻魚。又有脊上帶珠者,謂之珠髻。澎湖所產。
鶯哥魚:狀如鯉魚而闊。色綠,嘴尖而勾曲,似鶯哥嘴,故名。澎湖所產。
8 臺灣縣志 1720 雜記志九/叢談 二十二年癸亥五月,澎湖有一物,狀如鱷魚,長四、五尺,步沙而上,鳴聲嗚嗚。
四十八年己醜夏,鹿耳門有大魚二頭,略似馬,脊上有鬃,長三、四寸,其尾如獅,肚下四翼如四脚,浮于海邊。水面居民仔船二十餘隻,團圍至大港,脫其一,而獲其一,不知其爲何物。或曰即海馬也,抑亦有可信夫?
9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 1740 卷六 風俗(歲時、氣候、土番風俗、物產)/物產/鱗之屬 烏魚、鱔魚、麻虱目、鯽魚、鮡魚、紅紗魚、狗母魚、青鱗、海翁魚、鯧魚、銀魚、獅刀、金錢魚、鱺魚、鶯哥魚、飼子飯、鱠魚、花魿、鰮魚、鱸、塗虱、馬鮫、貼沙、沙梭、鰳魚、黃魚、扁魚、鰻、水鶏、獨魚、鱦魚、蛄鮐、虎魚、白帶魚、鰱魚、龍尖、鮸魚、花身、塗魠、三牙、蝚魚、塗鰍、魴、𩼔魚 鱗之屬:鯉、塗魠(形類馬鮫而大,重者二十餘斤。無鱗,味甚美。自十月至清明多有)、烏魚(各港俱有。每冬至前,去大海散子,味極甘;後引子歸原港,曰「回頭烏」,則瘦而味劣矣。子成片,下鹽曬乾,味更佳。過冬則罕見。「本草」謂之鯔魚)、鯧(身扁而短,無鱗;以紫白色者為佳,海魚之貴品。又有黑色者,細鱗,名烏鯧;味少遜)、馬鮫(骨軟無鱗)、鰳(類鰣魚。身扁薄,味清,而芳鮮;次於鰣魚。以多刺,人不見重)、鰻(有烏、白二種。烏者為上。又溪有蘆鰻,大者十餘斤;以食蘆筍,故名。又有海鰻,肉粗而刺硬)、扁魚(形似「貼沙」而薄。曬乾,味香美;鮮食亦佳。一名「塗剃」)、蝦(種類不一:紅蝦,味甘;沙蝦,次之;黃梔米,又次之;草蝦,則有班節而肉粗,其最下者也)、白帶魚(身薄而長,其形似帶。魚鱗入夜有光)、鱸(巨口、細鱗)、午魚、鮸魚(狀似鱸而大,肉粗。重至二十餘斤)、鯽魚(一名鮒。色黑而體促,腹大而脊隆。池澤、潭湖皆有之)、貼沙(上紫、下白,有細鱗,兩目相比;一名比目魚)、銀魚(長五、六寸,身圓如箸;潔白無鱗,但目兩點黑耳。味清甘,可曝為脯)、鱔魚(似蛇無鱗,黃質、黑文。體多涎沬)、虎魚(狀如虎頭,巨口、無鱗,長不盈尺。肉嫩而美)、黃魚(色微黃,扁而細鱗,長六、七寸。脂厚味豐,恨多刺耳)、麻虱目(魚塭中所産。夏、秋盛出。狀類鯔,鱗細。臺以為貴品)、鮡魚(生海邊泥塗中。其大如指,善跳,故名。俗名花鮡,以身有白花點也)、獅刀(腹背如刀,故名。多刺)、烏頰(身短闊,其頰烏,故名)、墨魚(常噴墨於波以衛身,大魚不得近。中有骨如小舟,名海漂蛸)、鎖管(身圓直如鎖管,首有小骨插入管中,如鎖鬚。味甘脆)、鯊(有白沙、胡沙、雙髻沙。其最佳者,皮上有黑白圈文,曰龍文沙;其翅尤美)、沙梭(長五、六寸,狀如織梭)、海翁(即海鱛。大能吞舟,黑如牛。背浮于水面,則大風將作)、魴(形圓如扇,無鱗;色紫黑。口在腹中,尾長於身。有黃魴、燕魴;黃魴大而肉粗,燕魴小而肉潤)、鰮魚(可腌作鮭)、青鱗(色青,鱗厚,長五、六寸)、紅紗(皮紅如塗硃,鱗細)、金鐘仔、花身(體有斑文)、蛄鮐(尾有星。多穴於泥塗中)、鱦魚(色青,體圓而短。味極腥)、鐵甲魚(鱗硬如甲。去其皮,方可食)、遍身苦、塗鰍(似鱔而身短。多涎難握)、塗虱(頭扁、身微圓,黑色,長五、六寸。產圳潭窟中)、狗母魚(長尺餘,有細刺。魚之粗劣者)、獨魚(大者如掌,皮粗。曬乾可磨木器)、金錢(狀如花魿,而體薄多刺)、花魿(斑點如花)、鱺魚(溪澗中魚之最惡者。引子遊水,眾魚不敢犯)、𩼔魚(大首、方口,無鱗而多涎。生陂中。黃者肥美)、蚱(一名水母,一名石鏡。「博物志」:『狀如凝血,廣數尺;無頭目腸臟,眾蝦隨之,以蝦為目。大者如床、小者如鬥』。用礬醃而食之,最利口)、鰱魚(小口、細鱗,身扁,色白。常畜之池中)、章魚(即韓昌黎所謂「章舉」。其身圓,其首八腳縮聚,當中有口,腳上有窩如臼,歷歷成章。囊中有黑膏及黃膏。行者手足向下、身向上高舉而疾逝。產澎湖)、水雞(一名田雞)、蝚魚(狀如烏鰂而大,肉亦厚;味甘美。出澎湖)、沙蠶(一名龍腸,生海泊泥塗中。形似蠶,中有沙,故名。味甚鮮美;曬乾焙食最佳)、鱠魚(一名鱖魚。身圓而長,皮有斑色;頭微有角,甘而潤。又有脊上帶珠者,謂之珠鱠;澎湖產之。多曬作乾)、飼子飯(無細骨,可和飯以飼幼子)、鶯歌魚(狀如鯉而闊。色綠,嘴尖而勾曲似鶯歌嘴,故名。產澎湖)、龍尖(口尖而身豐,味甘而脆美。出澎湖。多曬作乾)、三牙魚(有赤、白二種)。
10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 1740 卷十九 雜記(祥異、叢談、外島附)/叢談 龍涎香,傳爲鰍魚精液泡水面,凝爲涎。能止心痛,助精氣。以淡黃色嚼而不化者為佳;番仔浮水取之,價十倍。不可多得(「臺灣風土記」)。
11 重修臺灣府志(范志) 1745 卷十八 物產(二)/蟲魚/鱗之屬 烏魚、鱔魚、麻虱目、鮡魚、紅紗、狗母魚、鐵甲魚、烏頰、青鱗、海翁、獅刀、金錢魚、鱺魚、鶯哥、遍身苦、飼子飯、鱠魚、花魿、鰮魚、塗虱、鬬魚、馬鮫、貼沙、沙梭、扁魚、午魚、黃爵、獨魚、黃翅、泥鰍、鱦魚、蛄鮐、白帶魚、龍尖、鮸魚、花身、塗魠、三牙、蝚魚、塗鰍、新婦啼、鮓 鯊類不一,龍文鯊、雙髻鯊,「志」言之矣。外此,有烏翅鯊,身圓,翅尾黑色。鋸仔鯊,齒長似鋸。烏鯊,口闊;大者數百斤,能食人。虎鯊,頭斑如虎;齒迅利,噬人手足立斷。圓頭鯊,亦食人。鼠𧋋鯊,皮白,齒如梳。蛤婆鯊,口闊、尾尖。油鯊,身圓而長,尾似蝦尾。泥鰍鯊,口尖。青鯊,身青色。扁鯊,身扁、尾小。乞食鯊,皮可飾刀鞘。狗纏鯊,身長、尾尖。狗鯊,頭大,上有烏赤點;離水終日不死(「赤嵌筆談」)。鯉、塗魠(形類馬鮫而大,重者二十餘斤。無鱗,味甚美。自十月至清明多有)、烏魚(各港俱有。每冬至前去大海散子,味極甘;後引子歸原港,曰回頭烏,則瘦而味劣矣。子成片下鹽曬乾,味更佳。過冬,則罕見。即「本草」之鯔魚也)、鯧、馬駮(骨軟無鱗)、鰳、鮎、鰻、扁魚(形似貼沙而薄。曬乾,味香美;鮮食亦佳。一名塗剃)、白帶魚(無鱗)、午魚(鱸之別種)、鱸、鮸魚(即敏魚。狀似鱸而大。肉粗、重至二十餘斤)、鯽魚、貼沙(上紫、下白,有細鱗。即比目魚)、銀魚、鱔魚(即鱔)、虎魚(狀如虎頭,巨口、無鱗,長不盈尺。肉嫩而美)、黃魚、魟魚(形圓如扇,無鱗。色紫黑;口在腹中,尾長於身。有黃魟、燕魟;黃魟大而肉粗,燕魟小而肉潤)、泥鱛(俗謂之鰍魚)、金魚、鬬魚(狀如指,長二、三寸。有花文,紅綠相間;尾鮮紅,有黃點。善鬬。泉人呼為丁班。此與金魚祇供玩賞)、麻虱目(魚塭中所産,夏、秋盛出。狀類鯔,鱗細;臺以為貴品)、鮡魚(生海島泥塗中。其大如指,善跳;故名。俗名花鮡,以身有白花點也)、獅刀(腹背如刀,故名。多刺)、烏頰(身體闊)、墨魚(即烏鰂。常噴墨於波以衛身,大魚不得近。中有骨如小舟,名海鏢鮹)、鎖管(身圓直如鎖管。首有小骨,即鮫魚;插入管中如鎖鬚。味甘脆)、鯊(有白沙、胡沙、雙髻沙。其最佳者,皮上有黑白圈文,曰龍文沙;其翅尤美)、沙梭(長、五六寸,狀如織梭)、海翁(即海鱛,大能吞舟。黑如牛,背浮于水面,則大風將作)、魴、鰮魚(可腌作鮭)、青鱗(色青,鱗厚;長五、六寸)、紅沙(皮紅如塗硃,鱗細)、金鐘仔、花身(體有斑文)、蛄鮐(尾有星。多穴於塗泥中)、鱦魚(色青,體圓而短。味極腥)、鐵甲魚(鱗硬如甲:去其皮,方可食)、遍身苦(身有花點)、塗鰍(似鱔而身短,多涎難握)、塗虱(頭扁,身微圓,黑色;長五、六寸。產圳潭窟中)、狗母魚(長尺餘,有細刺。魚之粗劣者)、獨魚(大者如掌,皮粗。曬乾,可磨木器)、金錢(狀如花魿,而體薄多刺)、花魿(斑點如花)、鱺魚(溪澗中魚之最惡者。引子遊水,眾魚不敢犯)、鰜魚、鮓(一名水母、一名石鏡)、鰱魚、章魚(即韓昌黎所謂「章舉」。其身圓、其首八腳縮聚;當中有口,腳上有窩如臼,歷歷成章。囊中有黑膏及黃膏。行則手足向下、身向上高舉而疾游。產澎湖)、蝚魚(狀如烏鰂而大,肉亦厚;味甘美。出澎湖)、沙蠶(一名龍腸。生海泊泥塗中。形似蠶,中有沙;故名。味甚鮮美,曬乾焙食最佳)、鱠魚(一名鱖魚)、飼子飯(無細骨,可和飯以飼幼子)、鶯哥魚(狀如鯉而潤,色綠。嘴尖而勾曲,似鶯哥嘴;故名。產澎湖)、龍尖(口尖而身豐,味甘而脆美。出澎湖,多曬作乾)、三牙魚(有赤、白二色)、黃翅(狀似烏頰。肉細而味清。以其翅黃,故名。下淡水有重一、二斤者)、黃爵(身薄而小、多刺。「漳郡志」以爲黃雀所化)、新婦啼(以下三十種,「舊志」未載;今補入,詳見「附考」)、飛藉、金精、三牙、田鴿、梳齒、小波浪、歸秉、赤海、刣額、鰔魚、牛尾、泥龍、青箭、交網、牛牯䱀、金梭、竹梭、飛鳥、咬網狗、海蠣、含西、刺圭糍、安米、旗魚、蜈魚、海和尚、海狗、海龍、海馬。──以上鱗之屬。
12 重修臺灣府志(范志) 1745 卷十八 物產(二)/蟲魚/鱗之屬/附考 鯊魚,胎生。市得一魚可四、五斤,用佐午炊;庖人剖腹,一小魚從中躍出,更得五、六頭。投水中,皆遊去(「稗海紀遊」)。
新婦啼,魚名。狀本鮮肥,熟則拳縮;意取「新婦未諳,恐被姑責」也。孫元衡有詩云:『泔魚未學易牙方,軟玉銷為水碧漿;廚下卻憐三日婦,羹湯難與小姑嘗』(「赤嵌集」)。
飛籍魚,疑是沙燕所化,兩翼尚存。漁人俟夜深時,懸燈以待,乃結陣飛入。舟力不勝,滅燈以避。孫元衡有詩云:『人海微禽能變化,秋來巢燕已爲魚;翻飛應悔留雙剪,誤學燈蛾赴火漁』(同上)。
鸚哥魚,鳥嘴,紅色;週身皆綠。孫元衡有詩云:『朱施鳥喙翠成襦,陸困樊籠水厄罛;信是知名無隱法,曾聞真臘有浮胡』。相傳真臘有魚,名爲浮胡;嘴似鸚鵡(同上)。
海翁魚, 有言如小山,草木生之,樵者誤登其背,須臾轉徙,不知所之;此無可考。「志」云:『後壠番社有脊骨一節,高可五、六尺;兩人合抱,未滿其圍。漁人云:大者 約三、四千斤,小者亦千餘斤,皮生沙石,刀箭不入。有自僵者,人從口中入,割取其油以代膏火。肉粗,不可食。口中噴涎,常自為吞吐。有遺於海邊者,黑色、 青黃色不等;或云即龍涎。番每取之以賈利,真贗亦莫辨也』(「赤嵌集」)。
金精魚,花點細麟。三牙魚,或赤、或白,有三齒。田鴿魚,體圓,兩鬚長。梳齒魚,黑色、花點,齒如梳;魚肚食之,立死(「赤嵌筆談」)。
泥鱠魚,黑色、口闊;大者五、六十斤。珠鱠魚,黑色,身有紅白點。小鱠魚,黑色(同上)。
小波浪魚,青身小尾。歸秉魚,身扁、肉澀。赤海魚,紅色。刣額魚,金麟;頭內有石子一枚。鱤魚,口邊有兩大刺。牛尾魚,狀似牛尾。泥龍魚,身長,有暗刺。青箭魚,色青、口尖,行如箭。交網魚,色有烏、赤二種。牛牯䱀,頭闊、皮青。金梭魚,金麟,身軟。竹梭魚,口尖、身長。飛烏魚,色青,有翅能飛。咬網狗,黑色,歪口無分左右。海蠣魚,頭大、皮黑。含西魚,身扁,色白。刺圭糍魚,色黑,唇厚。安未魚,細麟;有赤、有白(同上)。
旗魚,色黑;大者六、七百斤,小者百餘斤。背翅如旗。鼻頭一刺長二、三尺,極堅利;水面驅魚如飛。船為所刺,即不能脫;身一轉動,船立沉(同上)。
蜈魚俗呼海豎。頭似猪,大則千餘斤,小亦五、六百斤。常于水面躍起,高丈餘;噴水如雪。漁人見之則避(同上)。
海龍,產澎湖澳。冬日雙躍海灘;漁人獲之,號為珍物。首尾似龍,無牙爪;長不徑尺。以之入藥,功倍海馬。孫元衡有詩云:『澎島漁人乞我歌,海龍雙躍出盤渦;爪牙未具空鱗鬣,直似枯魚泣過河』(「赤嵌集」)。
13 重修臺灣府志(范志) 1745 卷二十五 藝文(六)/詩(三) - 烏魚(有引) - 「臺志」稱:『烏魚,即「本草」之鯔魚;海港所產甚盛。冬至前捕之,日正頭烏,則肥而味美;至後捕之,日回頭烏,則瘦而味劣。官徵稅,給烏魚旗,始許采捕』。按隋大業六年,吳郡獻海膾四瓶,帝以示群臣曰:『昔介象殿庭釣得鯔魚,此幻化耳。今日之膾,乃是真海魚所作,來自數千里,亦是一時奇味』。即出數盤以賜近臣(載之「大業拾遺記)。蓋即烏魚也,吾杭素產鯔魚,有江鯔、河鯔二種。其大者長不盈尺,與郡中六、七月間所食正同。至秋深,長一、二尺,味始肥美。杭所產,遠不逮矣。網魚競捕正頭烏,興味頻嫌至後殊。海堀引回憐瘦劇,船頭懸罟急徵輸。釣緡信足驕漁父,幻化無須誑老夫!曾食江鯔爭比得,芙蓉花裏好提壺。
- 烏魚 - 瑿玉元珠遍體緇,揚髻奮鬣滿天地。須知滬箔橫施處,要在葭灰未動時。日映波光添綉綫,鱗翻浪影簇烏旗。江鯔味薄河鯔小,爭比炎方海錯奇。
- 鮡魚,次六給諫原韵 - 「臺海采風圖考」云:『鮡魚黑色如鰍,長不盈尺;二目突出于額,身多綠斑。「志」稱多在海邊泥塗中,善跳躍,土人以爲美味;置地上能跳,亦能行數步』。
14 重修臺灣縣志 1752 卷十二 風土志/土產/鱗之屬 烏魚、鱔魚、麻虱目、鯽魚、鮡魚、紅紗、鯊魚、烏頰、青鱗、海翁、鯧魚、獅刀、金錢魚、鱺魚、鶯哥、遍身苦、飼子飯、鱠魚、鰮魚、塗虱、金魚、鬬魚、牛尾、貼沙、沙梭、鰳魚、扁魚、黃爵、獨魚、黃翅、泥鰍、鱦魚、  蛄鮐、魟魚、花鈴、鰱魚、龍尖、花身、塗魠、三牙、蝚魚、塗鰍、青箭、金梭、含西、梳齒、竹梭、新婦啼、泥龍、海和尚、海馬、海狗、蜈魚、交網、刺圭糍、歸秉、咬網狗、旗魚、赤海、  刣額、飛藉魚、小波浪、鱤魚、安米、牛牯䱀、𩼔魚、驕腰、銅盤、大目孔、車酸、苦臊、[魚規]魚、饅魚 鱗之屬:鯉、塗魠(形類馬鮫而大,重者二十餘斤,無鱗,味甚美。自十月至清明多有)、烏魚(各港俱有。冬至前出大海散子,味甚甘;後引子歸原港曰回頭烏,則瘦而味稍遜。子成片,下鹽曬乾,味更佳,過冬則罕見。即本草之緇魚也)、鯧(有黑白二種,海錯珍味)、馬鮫、鰳魚(與鰣魚相似,色白,多骨而味極清)、鱸魚(與鱠相類)、饅魚(埤雅曰:饅無鱗甲,白腹似膳,有雄無雌,以影鰻鱧生子)、扁魚(形似貼沙而薄,曬乾,味甘美,鮮食亦佳。一名塗剃)、白帶、𩵱魚、鮸(即敏魚,狀似鱸而大,肉粗,重至二十餘斤)、鯽魚(所在澤池皆有之)、貼沙(上紫下白,有細鱗,即比目魚)、銀魚、鱔魚(鱔似蛇而無鱗,黃質黑文,體有涎沫,生泥窟中。一名鱔)魚、虎(狀如虎頭,巨口無鱗,長不滿尺,嫩而美)、黃魚、魟魚(即魴魚,形圓如扇,無鱗,色紫黑,口在腹中,尾長於身。有黃魴,大而肉粗;有燕魴,小而肉潤;有錦魴,身有花點,大者三、四百斤,皮生沙石;有泥魴,皮黑;有掃帚魴,尾如帚;有四開魴,頭似燕肉赤;有鬼角燕魴,頭有軟角;有水沉魴,淡紅色,身扁頭尖)、泥鱛(俗謂之鰍魚)、金魚(遍身紅色,其尾如蝦,後半皆囊金,故名金魚)、鬬魚(長二、三寸,有花文,紅綠相間,尾鮮紅有黃點,善鬬,泉人呼為丁班。此與金魚祇供清玩)、鮡魚(生海島泥塗中,其大如指,善跳,俗名花鮡;以其身有白花點也)、麻虱目(魚塭中所產,夏秋盛出,狀如鯔魚,鱗細,臺人以爲貴品。匪貽匪卵,應候而生,故名)、獅刀(腹背如刀,故名)、烏頰(身短闊)、墨魚(即烏鰂,常噴墨于波以衛身,大魚不得近。中有骨如小舟,名海螵蛸)、鎖管(身圓直如鎖管,首有小骨,即鮫魚,插入管中如鎖鬚,味甘美)、章魚(即韓昌黎所謂章舉,其身圓,其首八脚縮聚,當中有口,脚上有窩如臼,歷歷成章。囊中有墨膏及黃膏,行則手足向下,身向上高舉而疾游。產澎湖)、蝚魚(狀如烏鰂而大,肉亦厚,曬乾,味極甘美。產澎湖)、沙蠶(一名龍腸,生海泊泥塗中,形似蠶,中有沙,故名。味甚清美,曬乾,焙食,佳)、鱠魚(一名鱖魚)、龍尖(口尖而身豐,味甘而脆美。產澎湖,多曬作乾)、三牙(有赤白二色)、刣額(狀似金鱗,頭內有石子一枚)、花身(體有班文)、紅沙(皮紅如塗硃,鱗細)、青鱗(色青,鱗厚,長五、六寸)、金鐘仔、鰮魚(有竹葉鰮,無鱗,可醃作鮭)、花鈴(班點如花)、金錢(狀如花鈴而體薄多刺)、遍身苦(身有花點,肉亦甘嫩,名實似不相宜)、獨魚(大者如掌,皮粗,曬乾可磨木器;小者可醃作鮭,亦佳)、狗母魚、鯊魚(鯊魚胎 生,為類不一;有白鯊、胡鯊、雙髻鯊。其最佳者,皮上有黑白圈文,曰龍文鯊,其翅尤美。外此又有烏翅鯊,身圓,翅尾黑色;有踞仔鯊,齒長似踞;有烏鯊,口 闊大者數百斤,能食人;有虎鯊,虎班似虎,齒迅利,噬人手足立斷;有圓頭鯊,亦能食人;有鼠𧋋鯊,皮白,齒如梳;有蛤婆鯊,口闊尾尖;有油鯊,身圓而長, 尾似蝦;有泥鰍鯊,口尖;有青鯊,身青色;有扁鯊;身扁尾小;有乞食鯊,皮可飾刀鞘;有狗纏鯊,身長尾尖。狗鯊頭上有黑赤點,離水終日不死)、沙梭(長五、六寸,狀如織梭)、海翁(即海蝤,大能吞舟,黑如牛背,浮于水面,則大風將作)、鱦魚(色青,體圓而短,味極腥,小者甘脆)、鐵甲(鱗硬如甲,去其皮方可食)、竹梭(口尖而身長)、金梭(金鱗,身軟)、飼子飯(無細骨,可和飯以飼幼子)、鰱魚(一名鱮,有白虎班,大頭,種自內地來)、鱺魚(生溪潭中,引子游水,衆魚不敢犯)、𩼔魚、塗虱(頭扁,身微圓,黑色,無鱗,有刺,長五、六寸,産潭窟中;通志謂之田瑟,或名彈瑟)、塗鰍(似鱔而身短小,多涎,難握)、蛄鮐(尾有星,多穴泥塗中)、蚱(一名水母,一名石鏡)、銅盤(狀如金精,身圓而扁,有花點)、鶯哥魚(狀如鯉,周身色綠,嘴烏而勾曲,似鶯哥,故名)、黃翅(狀似黃頰,翅黃)、黃爵(身薄而小,多刺,漳郡志以爲黃雀所化)、新婦啼(狀本鮮肥,熟輒拳縮。取斯名者,意謂新婦未諳,恐被姑責也。孫元衡有詩云:泔魚未學易牙方,軟玉銷爲水碧漿,厨下却憐三日婦,羹湯難與小姑嘗)、田鴿(體圓兩鬚長)、飛藉魚(疑是沙燕所化,兩翼尚存。漁人俟夜深時懸燈以待,乃結陣飛入,舟力不勝,滅燈以避之。孫元衡詩:入海微禽能變化,秋來巢燕已爲魚;翻飛應悔留雙剪,誤學燈蛾赴火漁)、梳齒(黑色,花點,齒如梳,魚肚食之立死)、小波浪(青色小尾)、歸秉(身扁肉澀)、赤海(紅色)、鱤魚(口邊有兩大刺)、牛尾魚(狀如牛尾)、青箭(色青口尖,行如箭)、交網(有烏赤二種)、牛牯䱀(頭闊,皮青)、泥龍(似饅,多暗刺)、飛烏(色青有翅,能飛)、咬網狗(黑色,歪口、無分左右)、海蠣(頭大皮黑)、含西(身扁色白)、旗魚(色黑,大者六、七百斤,小者百餘斤,背翅如旗,鼻頭一刺,長二、三尺,極堅利,水面驅魚如飛。船爲所刺,即不能脫,身一轉動,船立沉)、刺圭糍(色黑唇厚)、安米(細鱗,有赤有白)、蜈魚(俗呼海竪。頭似猪,大則千餘斤,小亦五、六百斤。常于水面躍起,高可丈餘,噴水如雪;漁人見之,則亟避)、海和尚(色赤,頭與身皆似人形,四翅,無鱗)、大目孔(狀如黃魚,眼大,口微紅)、車酸(生潭澗中)、苦臊(狀如麻虱,目小,而港潭多有)、驕腰(狀似鰳而小)、鰐魚(似金魚而身短,腹大,有紅有白,又有紅白相間者。此乃盆碗中所養,以供清玩,俗亦呼爲鰐魚,非蛟鰐也)[魚規]魚(爾雅翼曰:今之河豚,冬至輒有之。比戶錄作鮭魚,味至美,然肝與子有大毒)、海狗(頭似狗,尾尖,有四翅)、海馬(狀似馬,頭有騣,四翅;漁人獲之不祥)、海龍(産澎湖,冬日雙躍海灘,漁人獲之,號爲珍物。首尾似龍,無牙,爪長不徑尺,以之入藥,功倍海馬)。
15 續修臺灣府志 1764 卷十八 物產(二)/蟲魚/鱗之屬 烏魚、鱔魚、麻虱目、鮡魚、紅紗、狗母魚、鐵甲魚、青鱗、海翁、獅刀、金錢魚、鱺魚、鶯哥、遍身苦、飼子飯、鱠魚、花魿、鰮魚、塗虱、鬬魚、馬鮫、貼沙、沙梭、扁魚、午魚、黃爵、獨魚、黃翅、泥鰍、鱦魚、虎魚、魟魚、白帶魚、龍尖、鮸魚、花身、塗魠、三牙、蝚魚、塗鰍、新婦啼、鮓、蛅鮐 鯉、塗魠(形類馬鮫而大,重者二十餘斤。無鱗,味甚美。自十月至清明多有)、烏魚(各港俱有。每冬至前去大海散子,味極甘;後引子歸原港,曰回頭烏,則瘦而味劣矣。子成片下鹽曬乾,味更佳。過冬,則罕見。即「本草」之鯔魚也)、鯧、馬鮫(骨軟無鱗)、鰳、鮎、鰻、扁魚(形似貼沙而薄。曬乾,味香美;鮮食亦佳。一名塗剃)、白帶魚(無鱗)、午魚(鱸之別種)、鱸、鮸魚(即敏魚。狀似鱸而大。肉粗、重至二十餘斤)、鯽魚、貼沙(上紫、下白,有細鱗。即比目魚)、銀魚、鱔魚(即鱓)、虎魚(狀如虎頭,巨口、無鱗,長不盈尺。肉嫩而美)、黃魚、魟魚(形圓如扇,無鱗,色紫黑;口在腹中,尾長於身。有黃魟、燕魟;黃魟大而肉粗,燕魟小而肉潤)、泥鱛(俗謂之鰍魚)、金魚、鬥魚(狀如指,長二、三寸。有花文,紅綠相間;尾鮮紅,有黃點。善鬬。泉人呼為丁班。此與金魚祗供玩賞)、麻虱目(魚塭中所產,夏、秋盛出。狀類鯔,鱗細;臺以為貴品)、鮡魚(生海島泥塗中。其大如指,善跳;故名。俗名花鮡,以身有白花點也)、獅刀(腹背如刀,故名。多刺)、鳥頰(身短闊)、墨魚(即烏鰂。常噴墨於波以衛身,大魚不得近。中有骨如小舟,名海鰾鮹)、鎖管(身圓直如鎖管。首有小骨,即鮫魚;插入管中如鎖鬚。味甘脆)、鯊(有白沙、胡沙、雙髻沙。其最佳者,皮上有黑白圈文,曰龍文沙;其翅尤美)、沙梭(長五、六寸,狀如織梭)、海翁(即海鱛,大能吞舟。黑如牛,背浮於水面,則大風將作)、魴、鰮魚(可醃作鮭)、青鱗(色青,鱗厚;長五、六寸)、紅沙(皮紅如塗硃,鱗細)、金鐘仔、花身(體有斑文)、蛅鮐(尾有星。多穴於塗泥中)、鱦魚(色青,體圓而短。味極腥)、鐵甲魚(鱗硬如甲;去其皮,方可食)、遍身苦(身有花點)、塗鰍(似鱔而身短,多涎難握)、塗虱(頭扁,身微圓,黑色;長五、六寸。產圳潭窟中)、狗母魚(長尺餘,有細刺。魚之粗劣者)、獨魚(大者如掌,皮粗。曬乾,可磨木器)、金錢(狀如花,而體薄多刺)、花魿(斑點如花)、鱺魚(溪澗中魚之最惡者。引子遊水,眾魚不敢犯)、鰜魚、鮓(一名水母、一名石鏡)、鰱魚、章魚(即韓昌黎所謂「章舉」。其身圓、其首八腳縮聚;當中有口,腳上有窩如臼,歷歷成章。囊中有黑膏及黃膏。行則手足向下、身向上高舉而疾游。產澎湖)、蝚魚(狀如烏鰂而大,肉亦厚;味甘美。出澎湖)、沙蠶(一名龍腸。生海泊泥塗中。形似蠶,中有沙;故名。味甚鮮美,曬乾焙食最佳)、鱠魚(一名鱖魚)、飼子飯(無細骨,可和飯以飼幼子)、鶯哥魚(狀如鯉而潤,色綠。嘴尖而勾曲,似鶯哥嘴;故名。產澎湖)、龍尖(口尖而身豐,味甘而脆美。出澎湖,多曬作乾)、三牙魚(有赤、白二色)、黃翅(狀似鳥頰。肉細而味清。以其翅黃,故名。下淡水有重一、二斤者)、黃爵(身薄而小、多刺。「漳郡志」以爲黃雀所化)、新婦啼(以下三十種,「舊志」未載;今補入,詳見「附考」)、飛藉、金精、三牙、田鴿、梳齒、小波浪、歸秉、赤海、刣額、鱤魚、牛尾、泥龍、青箭、交網、牛牯䱀、金梭、竹梭、飛烏、咬網狗、海蠣、含西、刺圭餈、安米、旗魚、蜈魚、海和尚海狗、海龍、海馬。--以上鱗之屬。
16 續修臺灣府志 1764 卷十八 物產(二)/蟲魚/鱗之屬/附考 鯊類不一,龍文鯊、雙髻鯊,「志」言之矣。外此,有烏翅鯊,身圓,翅尾黑色。鋸仔鯊,齒長似鋸。烏鯊,口闊;大者數百斤,能食人。虎鯊,頭斑如虎;齒迅 利,噬人手足立斷。圓頭鯊,亦食人。鼠𧋋鯊,皮白,齒如梳。蛤婆鯊,口闊、尾尖。油鯊,身圓而長,尾似蝦尾。泥鰍鯊,口尖。青鯊,身青色。扁鯊, 身扁、尾小。乞食鯊,皮可飾刀鞘。狗纏鯊,身長、尾尖。狗鯊,頭大,上有烏赤點;離水終日不死(「赤嵌筆談」)。
鯊魚,胎生。市得一魚可四、五斤,用佐午炊;庖人剖腹,一小魚從中躍出,更得五、六頭。投水中,皆遊去(「
17 續修臺灣府志 1764 卷二十五 藝文(六)/詩(三)/鮡魚,次六給諫原韵 - 鮡魚,次六給諫原韵 - 「臺海采風圖考」云:『鮡魚黑色如鰍,長不盈尺;二目突出于額,身多綠斑。「志」稱多在海邊泥塗中,善跳躍,土人以爲美味;置地上能跳,亦能行數步』。
18 重修鳳山縣志 1764 卷十一 雜志/物產/凡鱗之屬 烏魚、鱔魚、麻虱目、鯽魚、鮡魚、紅紗、鯊魚、狗母魚、烏頰、青鱗、海翁、鯧魚、獅刀、金錢魚、白腹、鱺魚、鶯哥、遍身苦、飼子飯、鱠魚、石拒、鰮魚、塗虱、鬬魚、牛尾、貼沙、沙梭、鰳魚、黃魚、扁魚、鰻魚、獨魚、黃翅、泥鰍、鱦魚、虎魚、魟魚、花鈴、嘴尖、鰱魚、鮸魚、花身、塗魠、三牙、蝚魚、青箭、金梭、含西、梳齒、竹梭、泥龍、海和尚、海馬、海狗、蜈魚、交網、刺圭糍、歸秉、咬網狗、赤海、刣額、飛藉魚、小波浪、鱤魚、金精、七星魚、牛鮕、𩹸仔、飛魚、加貝蒲魚 鯉、塗魠(「舊志」作泥𩽆。形類馬鮫而大,重者二十餘斤。無鱗,味甚美。自十月至清明多有)、烏魚(各港俱有。冬至前出大海散子,味甚甘;後引子歸原港,曰回頭烏,則瘦而味稍遜。子成片,下鹽晒乾,味更佳。過冬則罕見。即「本草」之鯔魚也)、鯧(有黑、白二種,海錯珍味),馬鮫、鰳魚(與鰣魚相似。色白多骨,而味極清)、鰻魚(有雄無雌,以影鰻鱧生子。別有一種蘆鰻,身花紅色,長四、五尺,重二、三十觔,常於夜間登陸食蘆筍;漁人跡其往來之路,以智取之。肉細、味佳)、扁魚(形似貼沙而薄。曬乾羹,鮮食亦佳。一名塗剃)、白帶、鱸、𩵱魚、鮸魚(即䲄魚。狀似鱸而大,肉粗,重至二十餘斤)、鯽魚(所在澤池皆有之)、草魚、𩹸仔(小,無鱗)、貼沙(上紫下白,有細鱗。即比目魚)、銀魚、鱔魚(一名鱓)、虎魚(狀如虎頭,巨口無鱗,長不滿尺。嫩而美)、魟魚(魚形圓如扇,無鱗,色黑;紫口,在腹中;尾長於身。有黃魟,大而肉粗;有燕魟,小而肉潤)、泥鱛(俗謂之鰍魚)、金魚、斗魚(長二、三寸,有花文,紅、綠相間,鮮紅有黃點。善鬥,呼為丁斑。此與金魚袛供清玩)、鮡魚(生海島泥塗中。其大如指,善跳。俗呼花鮡,以其身有白花點也)、麻虱目(魚塭中所產,夏、秋盛出。狀如鯔魚,鱗細;臺人以為貴品)、獅刀(腹背如刀,故名)、占、烏頰(身短闊)、墨魚(即烏鰂。常噴墨於波以衛身,大魚不得近。中有骨如小舟,名海螵蛸)、鎖管(身圓直如鎖管,有小骨即鮫魚,插入管中如鎖鬚。味甘美)、章魚(八腳縮聚,當中有口)、石拒(八腳似章魚)、蝚魚(狀如墨魚而大,味口)、鱠魚(即鱖魚)、三牙(有赤、白二色)、刣額(狀似金鱗。頭內有石子一枚)、花身(體有斑文)、紅沙(皮紅如塗硃,細鱗)、嘴尖(「舊志」:『嘴長二寸許』)、白腹(狀似馬鮫而腹白)、青鱗(色青鱗厚,長五、六寸)、鰮魚(有竹葉鰮,無鱗;可醃作鮭)、花鈴(斑點如花)、金錢(狀如花鈴而體薄多莿)、加貝蒲魚(身微黑,有細鱗;似金精)、金精魚(身圓有花點,味佳)、遍身苦(身有花點,肉亦甘;名實似不相宜)、獨魚(大者如掌,皮粗。晒乾可磨木器;小者可醃作鮭,亦佳)、狗母魚(長尺餘,有細刺)、鶯哥魚(狀如鯉,色紅、綠相間)、鯊魚(鯊魚胎生,為類不一:有白鯊、胡鯊、雙髻鯊。其最佳者皮上有黑白圈文,曰龍文鯊;其翅尤美)、沙梭(長五、六寸,狀如織梭)、金梭(金鱗,身軟)、竹梭(口尖、身長)、海翁(即海鱛。大者吞舟,黑如牛。背浮於水面,則大風將作)、鱦魚(色青、體圓而短。味極腥,小者甘脆)、鐵甲(鱗硬如甲,去其皮方可食)、飼子飯(無細骨,可和飯以飼幼子)、鰱魚(一名鱮。有白虎斑,大頭。種自內地來)、鱺魚(生溪潭中。引子遊水,眾魚不敢犯)、𩼔魚、塗虱(頭扁、身微圓,黑色無鱗,有刺長五、六寸。產潭窟中。「通志」謂之田瑟,或名彈瑟),鮚鮐(尾有星。多穴泥塗中)、蚱(一名水母,一名石鏡)、黃魚(色微黃,身扁、細鱗,多刺。「臺志」謂為黃爵,疑即此)、黃翅(狀如烏頰,翅黃),新婦啼、田鴒(體圓,兩鬚長)、飛藉魚(疑是沙燕所化,兩翼尚存)、梳齒(黑色花點,齒如梳。魚肚,食之立死)、小波浪(青色小尾)、歸秉(身扁、肉澀)、七星魚(似歸秉而小,有黑點七)、赤海(紅色)、鱤魚(口邊有兩大刺)、牛尾魚(狀如牛尾)、青箭(色青口尖,行如飛)、交網(有烏、赤二種),牛鮕[魚夬](頭闊、皮青)、泥龍(似鰻,多暗刺)、飛魚(色青,有翅能飛)、咬網狗(色黑歪口,無分左右)、海蠣(頭大、皮黑)、含西(身扁,色白)、旗魚、刺圭(色黑,唇厚)、蜈魚(俗呼海豎頭)、海和尚(色赤,頭與身皆似人形,四翼;無鱗)、海狗(頭似犬,尾尖,有四趐)、海馬(狀如馬,頭有騣,四趐。以上三魚,漁人獲之不祥)、金鐘子(「舊志」:『細鱗,形圓扁』。按據邊海漁人云:尚有「鯌魚,大腹,浮遊海面。[鉛,魚代金]魚,肉粗似鐵甲。塗魚,似黃魚而小,石質,骨硬。皮刀,形似刀。烏仔,似烏魚而小。紫仔,似烏仔更小,安米魚,身小細鱗。龍尖,晒乾作鯗。打鼓雞肉,出打鼓港,味似雞肉」等魚,惑土人以意名之。從古無此魚名,且或名異實同,中多重複。附見於此)。
19 重修鳳山縣志 1764 卷十一 雜志/物產/凡鱗之屬 /附錄 「稗海紀遊」:鯊魚,胎生。市得一魚,可四、五斤,用佐午炊。庖人剖腹,一小魚從中躍出;更得五、六頭,投水中,皆遊去。
「赤嵌集」:新婦啼,魚名。狀本鮮肥,熟則拳縮,意取「新婦未諳,恐被姑責」也。孫元衡有詩云:『泔魚未學易牙方,軟玉銷為水碧漿;廚下卻憐三日婦,羹湯難與小姑嘗』。
「赤嵌集」:飛藉魚,疑是沙燕所化,兩翼尚存。魚人俟夜深,懸燈以待,乃結陣飛入;舟力不勝,滅燈以避。孫元衡有詩云:『入海微禽能變化,秋來巢燕已爲魚;翻飛應悔留雙剪,誤學燈蛾赴火漁』。
「赤嵌集」:鸚哥魚,烏嘴紅色,週身皆綠。孫元衡有詩云:『朱施鳥喙翠成襦,陸困樊籠水厄罛;信是知名無隱法,曾聞真臘有浮胡』。相傳真臘有魚,名爲浮胡,嘴似鸚鵡。
「赤嵌集」:海翁魚,有言如小山,草木生之,樵者誤登其背,須臾轉徙,不知所之,無可考。漁人云:大者約三、四千斤,小者亦千餘斤;皮生沙石,刀箭不入。有自僵者,人從口中入,割取其油,以代膏火。肉粗,不可食。口中噴涎,常自為吞吐;有遺於海邊者,黑色、淡黃色不等:或云即龍涎。番每取以賈利,真贗亦莫辨也。
「赤嵌筆談」:旗魚,色黑,大者六、七百斤,小者百餘斤;背翅如旗。鼻頭一刺,長二、三尺,極堅利;水面驅魚如飛。船為所刺,即不能脫身;一轉動,船立沉。
「赤嵌筆談」:蜈魚,俗呼海堅頭,似猪,大則千餘斤,小亦五、六百斤。常于水面躍起高丈餘,噴水如雪;漁人見之則避。
20 重修鳳山縣志 1764 卷十二中 藝文志(中)/詩賦 - 烏魚(有引) -「臺志」稱烏魚,即「本草」之鯔魚,海港所産甚盛。冬至前捕之,曰正頭烏,則肥而味美;至後捕之,曰回頭烏,則瘦而味劣。官徵稅,給烏魚旗,始許采捕。按隋大業六年,吳郡獻海膾四缾。帝以示群臣曰:『昔介象殿庭,釣得鯔魚,此幻化耳。今日之膾,乃是真海魚所作;來自數千里,亦是一時奇味』。即出數盤以賜近臣(載之「大業拾遺記」)。蓋即烏魚也。吾杭數產鯔魚,有江鯔、河鯔二種。其大者長不盈尺,與郡六、七月間所食正同。至秋深長一、二尺,味始豐美;杭所產,遠不逮矣。網魚競捕正頭烏,興味頗嫌至後殊。海堀引回憐瘦劇,船頭懸罟急徵輸。釣緡信足驕漁父,幻化無須誑老夫。曾食江鯔爭比得,芙蓉花裏好提壺。
- 鮡魚次六給諫原韵 -「臺海采風圖考」云:『鮡魚,黑色如鰍,長不盈尺;二目突出于額,身多綠斑』。「志」稱多在海邊泥塗中。善跳躍,土人以為美味;置地上能跳,亦能行數步。
21 續修臺灣縣志 1807 卷一 地志/物產 烏魚、海翁、貼沙、黃魚、乞食鯊、錦魟、燕魟、黃魟、烏鯊、比目、八帶、鯿 魚:鯉、鯧、鱸、鰻、鯽、鱔、塗魠、麻虱目、鰇魚、馬鮫、鰳、墨魚、比目、貼沙,皆美。鯊,龍文鯊為最。其翅特美。烏鯊,大者數百觔,能食人。虎鯊、圓頭鯊,皆噬人。乞食鯊,皮可飾刀鞘。白鯊、雙髻鯊、烏翅鯊、鋸仔鯊、鼠浯鯊、蛤婆鯊、油鯊、泥鰍鯊、青鯊、扁鯊、狗鯊,皆鯊屬。烏魚,鯔也。冬至前捕者曰正烏,肉肥。冬至後捕者爲回頭烏,則瘦。魟(音烘),魚身如蟹葉,口在頷下,尾長一尺。黃魟,大而肉粗。燕魟,小而肉潤。錦魟、身有花點,大者三、四百觔。泥魟、掃帚魟、水沉魟,皆魟屬(「舊志」以魟爲魴訛)。鯿,魴也。貼沙,側口;比目,側目;鮸,黃魚;黃魚,石首也。虎魚似虎,鮡魚善跳;白帶、八帶,八帶、銀刀也。蛇,水母也。海翁,海鱛也,獅刀、烏頰、龍尖、花身、沙蠶、紅紗、青鱗、花鈴、金錢、沙梭、竹梭、金梭、遍身苦、塗虱、田鴿、梳齒、青箭、飛烏、含西、海蠣、黃翅、黃爵、新婦啼、飼子飯,皆雜魚。
22 續修臺灣縣志 1807 卷八 藝文(三)/詩/鮡魚 范咸 - 鮡魚 范咸,次六給諫原韵 - (「臺海采風圖考」云:「鮡魚,黑色;如鰍,長不盈尺。二目突出于額,身多綠斑。志稱:多在海邊泥塗中,善跳躍。土人以為美味。置地上,能跳亦能行數步』)
- 烏魚(有引) - 「臺志」稱:烏魚即「本草」之鯔魚,海港所生甚盛。冬至前捕之曰正烏,則肥而味美;至後捕之曰回頭烏,則瘦而味劣。官徵稅,給烏魚旗,始許采捕。按隋大業六年,吳郡獻海膾四瓶,帝以示群臣曰:昔介象殿庭釣得鯔魚,此幻化耳。今日之膾,乃是真海魚所作,來自數千里,亦是一時奇味。即出數盤,以賜近臣(載之「大業拾遺記」)。蓋即烏魚也。吾杭素產鯔魚,有 網魚競捕正頭烏,興味頻嫌至後殊。海堀引回憐瘦劇,船頭懸罟急徵輸。釣緡信足驕漁父,幻化無須誑老夫。曾食江鯔爭比得,芙蓉花裏好提壺。
23 彰化縣志 1830 卷十 物產志/鱗之屬 烏魚、鱔魚、麻虱目、鯽魚、鮡魚、鯊魚、狗母魚、鐵甲魚、烏頰、鯧、銀魚、白腹、鱺魚、鰮魚、金魚、鬬魚、馬鮫、貼沙、沙梭、鰳魚、黃魚、鰻、午魚、  鮎、烏鰂、泥鰍、鱦魚、白帶魚、鰱魚、魴魚、鮸魚、三牙、泥龍  、蛅鮐、草魚、塗虱魚、青魚、𩻸魚、鯁魚、刀魚 烏魚,本草謂之鯔魚,産于池溪者曰池烏溪烏,大肚溪烏爲上。產於海者曰海烏。臺海各港,冬來俱有烏魚,至前到,味甘嫩。至後散子回頭,則瘦而味劣。子成片下鹽,以石壓之,曬乾可焙爲酒品。
鯧魚,身扁而短,無鱗,以紫白色者為佳。乃海魚之貴品也。又有烏色細鱗,名曰烏鯧,味少遜,大小不一。
鮎魚,即?也。溝圳皆有之。青色有涎沫,無鱗之魚,一名鰋。
鰻魚,有烏、白二種。烏者為上。「埤雅」:鰻,無鱗甲,白腹,有涎,似鱔而大。又溪有蘆鰻,赤烏色,大者十餘斤;以食蘆草,故曰蘆鰻。又海鰻肉粗而刺硬。
白帶魚,身薄而長,其形如帶,無鱗白色,而身有涎如粉,入夜有光。
鱸魚,似鱖魚,巨口細鱗。張季膺思食鱸魚鱠,即此。隋煬帝謂之金虀玉鱠。
午魚,鱸之別種,身圓而厚,味差於鱸。臺海出九月、十月間,俗作鮓,非。
鮸魚,即敏魚。狀似鱸而大,肉粗,重者二十餘觔。
鯽魚,「本草」:一名鮒,凡魚屬火;惟鯽屬土。有調胃之功,池澤皆有之。
貼沙,附沙而行,上紫下白,有細鱗,兩口相比,一名目魚,江淮間謂之鞋底魚。
銀魚,細小白色,無骨無鱗。
鱔魚,即鱓也。「爾雅翼」:鱓似蛇而無鱗,黃質黑文,體有涎沫,生溝圳泥窟中。
黃魚,身扁,黃質細鱗,味甘而多細刺。
魴魚,一名魟魚。形圓如扇,無鱗,色紫黑,口在腹中,尾長於身。有黃魴、燕魴二種。黃魴大而肉粗,燕魴小而肉潤。
泥鰍,似鱔而短,穴泥中,多涎難握。俗謂之鰍魚。
金魚,遍身紅色,其尾如蝦,有身長而瘦者,有身短而肥者。初出黑色,久乃變紅,或變白。亦有紅黑斑色相間者,養之盆中,以供玩賞。
鬬魚,狀如指,長二、三寸,有花文,紅綠相間,尾鮮紅,有黃點,善鬬。俗名三斑,亦名丁斑。
麻虱目,狀如池中小烏魚,産塭中,夏秋盛出。俗呼皇帝魚,謂鄭經所嗜也。
鮡魚,俗名花鮡,生海島泥塗中,善跳。身有白花點,長不盈尺,肉嫩而美。
鯊魚,「圖經」:名鮫魚,多食損目,大而長喙如鋸者,故名胡鯊。「述異記」:『鮫人之室,泣而出珠』即此。有小而皮粗者曰白鯊。凡鯊美在翅,又有黑白圈文相間者曰龍文鯊,其翅又美。
鰮魚,可生煮,亦可醃作鮭。
鱦魚,色青體圓而短,味極腥臊,麥熟時出。
鐵甲魚,鱗硬如甲,去皮可食。
塗虱魚,頭扁身微圓,黑色,長五、六寸。生埤圳潭窟中。
狗母魚,身圓,黑赤色,長尺餘,有細刺,魚之粗劣者。
鱺魚,溪澗中魚之最惡者,引子游水,衆魚不敢犯。
鰱魚,種出江西,買魚苗養池中。
𩻸魚,形如鯽,久之變紅,即為赤鯉。
草魚,一名鰀。池中多買魚苗蓄之,産于大肚溪者尤佳。
白腹魚,無鱗,味淡,色白,二、三月間日天晴霽最盛。
鯁魚,細鱗多刺。
三牙魚,狀似黃順。
鰳魚,狀如鰣魚,身扁而薄,味清而芳,鮮次於鰣魚。以多刺,人不見重。
刀魚,一名獅刀,頭長而狹薄,腹背如刀,故名。
青魚,大如拇指,長六、七寸,色青鱗厚,一名青獅。
24 噶瑪蘭志略 1837 卷十一/物產志/鱗之屬 烏魚、馬鮫、午魚 紅魚、烏魚(各港俱有,每冬至前去大海散子,味極甘,後引子歸原港,曰回頭烏,則瘦而味劣矣;子成片,下鹽曬乾,味更佳,過冬則罕見,即本草之烏魚也)、馬鮫(骨軟無鱗)、交刀、鯧魚、鱸、午魚(鱸之別名)、鮸(即敏魚,狀似鱸而大,肉粗,重至百餘斤)。
25 噶瑪蘭志略 1837 卷十四/雜識志 內山土番以金絲纏繞、橫斜作魚,懸之項頸間,名曰「金鯉魚」,以相誇耀。番割用銅絲仿製,與番貿易,以更贋易真。出金之地,終莫得而詳也。海上事略云:出金乃山後,其土番皆傀儡種類。沈光文平臺序亦云:東番社山藏金礦,金易出,金形如鞋底,謂之港底金。
26 噶瑪蘭廳志 1852 卷六 物產/鱗之屬 烏魚、鱔魚、麻虱目、鯽魚、鮡魚、紅紗、鯉、鯊魚、狗母魚、烏頰、青鱗、海翁、鯧、銀魚、獅刀、金錢、白腹、鱺魚、鶯哥、花魿、海鰻、鱸、塗虱、金魚、鬬魚、牛尾、馬鮫、貼沙、沙梭、扁魚、鰻、午魚、黃爵、鮎、黃翅、泥鰍、鱦魚、虎魚、鮀、白帶魚、鰱魚、龍尖、花身、塗鰍、青箭、金梭、含西、梳齒、泥龍、海和尚、海馬、海狗、蜈魚、交網、飛烏、草魚、鰇魚 鯉:「埤雅」:鯉三十六鱗,合六六之數。
鱸:「正字通」:巨口細鱗,似鱖,長數寸,有四鰓,俗呼四鰓魚。
午魚:鱸別種,身圓而厚,味差於鱸。臺地九月、十月之交有之。
鮸:俗呼敏魚,似鱸而大。肉粗,重至二十餘觔。「雨航雜錄」:鮸,「樂清志」所謂魚是也。「寧波志」:小者曰鮸姑。
紅魚:有二種,大者滿尺,俗呼紅頭魚。泉州謂之捺潤魚。其二、三寸許者俗呼紅魚仔,泉州謂之紅娘魚。來自廣東甲子港,一名甲子魚。
烏魚:鯔魚也。「本草」作烏魚。產於溪池者曰溪烏、池烏,產於海者曰海烏。臺地冬港俱有。冬至前到,味甘嫩;冬至後散子回頭,則瘦而味淡。其子整片下鹽,以石壓之,曬乾,可焙為酒品。
貼沙:附沙而行,上紫下白,有細鱗,兩口相比,即比目魚也。「爾雅」曰鰈,「吳都賦」曰魪,「上林賦」曰魼,「北戶錄」曰鰜,皆一物而異名。又「爾雅」「鰈注」:江東呼為王餘魚,以其底無甚肉也。「嶺表錄異」云:南人謂之鞋屜魚,江淮謂之拖沙魚,鞋屜或作鞋底,故呼為鞋底魚。
扁魚:形似貼沙而薄,晒乾味香美,鮮食亦佳。俗呼塗剃。按「埤雅」:青鯿,細鱗、縮項、闊腹,蓋即「詩」所謂魴魚也。
紅沙:皮紅如塗朱,鱗細。泉州呼為髻魚。
青鱗:大如拇指,長五、六寸,色青鱗厚。「彰化志」作青魚,云一名青獅。按青獅疑即青鯖、青鰶之訛。「本草」:青亦作鯖,大者名䱾魚。「正字通」:鯖形似鯇,青色,即青魚,俗呼烏鰡。「雨航雜錄」:青鰶魚,冬月肥美。按此即青魚也。
獅刀:即刀魚。「爾雅」:鮤鱴刀。注:今之鮆魚也。「養魚經」鮆魚狹薄而首大,其形如刀。「雨航雜錄」:鮆魚即刀魚,一名魮,腹背似刀,又名䱥。「文字集韻」:䱥,亦作鰶。
鎖甲魚:鱗硬如甲,去皮方可食。
荷包魚:以形名。
鱺魚:澗溪中魚之最惡者,引子游水,眾魚不敢犯。
狗母魚:身圓,黑赤色,長尺餘,有細刺,魚之粗劣者。
飼子魚:無細骨,可和飯以飼幼子。
鸚哥魚:狀如鯉而闊,色綠,嘴尖而句曲,似鶯哥,故名。
四齒魚:「彰化志」有三牙魚,此云四齒,皆就其齒數而名之也。
牛尾魚:以形名。
刺圭:「郡志」作刺圭糍魚,色黑而脣厚。
鰱魚:種出江西,粥魚苗養於池中。「正字通」:鰱之美在腹。「山堂肆考」:鱮魚似魴而長,北土呼為白鱮,徐州人謂之鰱。
草魚:「養魚經」:鱔謂之草魚,食草而易長。「本草綱目」:鱔性舒緩,故曰鰀魚。
鯽魚:「本草」一名鮒。凡魚屬火,惟鯽屬土,有調胃之功,池澤皆有之,獨蘭地鯽魚無不爛額者。
飛烏:色青,有翅能飛。「爾雅翼」云:文鰩魚出海南,一名飛魚,群飛水上,海人候之,當有大風。
𫙮魚:出淡、蘭一帶,近內山者尤多。土人呼國姓魚,謂鄭成功至臺始有之。
賈魚。
金魚:朱魚也。其尾如蝦,初生身黑,漸乃變紅、或白,亦有紅黑斑色相間者。養之盆中,以供玩賞。「山堂肆考」:金魚體如金,一名火魚。「正字通」:金魚,吉安有一身具五色者,曰手巾魚。
鬬魚:狀如指,長二、三寸,有花文,紅綠相間,尾鮮紅有黃點,善鬬。泉州呼為丁斑,忌與朱魚同盆。  ──以上有鱗。
鮎:即鰜也,溪澗皆有之。青色,有涎沫,無鱗;一名鰋。「爾雅」「鮎注」:別名鯷。「埤雅」:鰋,額白魚也,一名鮎。身圓性偃。按「爾雅」分鰋、鮎為二魚。孫炎曰:鰋一名鮎。「埤雅」從其說,今合為一。
鯧魚:身扁而銳,無鱗。紫白色者為佳。「四明志」:鯧魚一名鏘魚,狀若鏘刀。「升菴外集」作[魚倉]魚。「事物紺珠」作[魚倉]魚。「山堂肆考」一名昌侯魚,以其與諸魚匹,如娼然,故名。又有一種黑色細鱗曰烏鯧,味頗遜。
鰻魚:「埤雅」:鰻有雄無雌,以形漫於醴魚,而生子皆附鱧之鬐鬣而生,故謂之鰻鱺。臺有烏、白二種,烏者為上,無鱗甲,白腹有涎,似鱔而大。又溪有蘆鰻,赤黑色,大者十餘觔,以食蘆葦,故曰蘆鰻。又溪鰻肉粗而刺硬。「本草」云:海鰻鱺一名慈鰻鱺,一名狗魚。
銀魚:細小白色,軟骨無鱗。「正字通」:銀魚似鱠殘魚,海中出者曰龍頭魚。褔州一種曰水晶魚。「杜詩」: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長。註家謂即銀魚也。
鱔魚:「山堂肆考」:鱔似鱛而長,無鱗有涎,黃色,俗呼黃鱔。 鯊魚:此海鯊也。與「詩」『鱨鯊』、「爾雅」『鯊鮀』之小魚者別。「圖經」名鮫魚,多食損目,大而長喙如鋸者曰胡鯊。「述異記」:鮫人之室,泣而出珠,即此。小而皮粗者曰白鯊,有雙髺者曰雙髺鯊。凡鯊之美在翅,有一種皮上有黑白圈文相間者曰龍文鯊,其翅尤美。 釭魚:形圓如扇,無鱗,色紫黑,口在腹中,尾長於身。有二種:黃釭大而肉粗,燕釭小而肉嫩。「興化志」:魟魚頭圓禿如燕,身圓扁如簸箕,尾圓長如牛尾。以其首似燕,故名燕釭魚。以其尾言,故又名牛尾魚。「雨航雜錄」:魟或作䱋。「文選」:所謂[魚貫]魚也。今俗或誤作為「魴」,非。 遍身魚:身有花點。 鰇魚:狀如烏鰂而大,肉厚味甘美,哂乾鮮食俱佳。 鱦魚:色青,體圓而短,味極腥臊,麥秋時出。 泥鱛:俗謂之鰍魚。莊子:食之以委蛇。郭象注:委蛇,泥鱛。「本草」:一名泥鰍,一名鰼魚。 鮡魚:生海島泥塗中,大如指,善跳。俗呼花鮡,以身有花白點也。 馬鮫:骨軟無鱗。「四明志」:馬鮫,形似鱅,膚似鯧,黑斑,最腥,一曰社交魚。以其交社而生也。「事物原始」:馬鮫色白如雪,俗名擺錫鮫,其小者名青箭。 白帶魚:身薄而長,其形如帶,有涎而粉,入夜有光。 虎魚:狀如虎頭,巨口無鱗,長不盈尺,肉軟而美。 海翁:即海鱛,大能吞舟,黑如牛背,浮水面則大風將作。 蜈魚:俗呼海豎。頭大如豬,重則千餘觔,小亦五、六百觔。常於水面躍起高丈餘,噴水如雪。漁人見之則避。「赤嵌筆談」云。 海狗:頭似狗而魚身,尾尖,四翅。 海和尚:色赤,頭與身似人形,四翅無鱗,凡行舟遇此者不祥。 海馬:狀如馬,頸有鬃,亦四翅,與上二種漁人網獲之者,皆不吉利。 海龍:冬日雙躍海灘,漁人獲之,號為珍物。首尾似龍,無牙爪,長不徑尺,以之入藥,功倍海馬。見「赤嵌集」。——以上水族之祥異。
27 噶瑪蘭廳志 1852 卷六 物產/鱗之屬/附考 鯊類不一,龍文鯊、雙髺鯊,志言之矣。外此有烏翅鯊,身圓,翅尾黑色;鋸仔鯊,齒長似鋸;烏鯊,口闊,大者數百筋,能食人;虎鯊,頭斑如虎,齒迅利,噬人 手足立斷;圓頭鯊亦食人;鼠𧋋鯊,皮白齒如梳;蛤婆鯊,口闊尾尖;油鯊,身圓而長,尾似蝦尾;泥鰍鯊,口尖;青鯊,身青色;扁鯊,身扁尾小;乞食鯊,皮 可飾刀鞘;狗纏鯊,身長尾尖;狗鯊,頭大,上有烏赤點,離水終日不死「赤嵌筆談」。
沙魚即鮫魚,皮皆有沙如真珠斑。其背有珠、文如鹿而堅強者曰鹿沙,亦日白沙;背有斑文如虎而堅強者曰虎沙,亦曰胡沙;鼻前有骨如斧斤,能擊物壞舟者曰鋸沙,又曰挺額魚,亦曰鱕䱜(「本草綱目」)。
鯊魚胎生。市得一魚可四、五觔,用佐午炊。庖人剖腹,一小魚從中躍出,更得四、五頭,投水中皆游去(「稗海紀游」)。
鸚哥魚,鳥嘴,紅色,週身皆綠。孫元衡有詩云:『朱施鳥喙翠成襦,陸困樊籠水厄罛;信是知名無隱法,曾聞真臘有浮胡』。相傳真臘有魚名「浮胡」,嘴似鸚哥(「赤嵌集」)。
海翁魚,有言如小山,草木生之;樵者誤登其背,須臾轉徙不知所之。此無可考。志云:後壟番社(淡水屬)有脊骨一節,高可五、六尺,兩人合抱,未滿其圍。漁人云:大者約三、四千觔,小者亦千餘觔,皮生沙石,刀箭不入。有自僵者,人從口中入,割取其油,以代膏火。肉粗不可食,口中噴涎,常自為吞吐。有遺於海邊者,黑色、淡黃色不等。或云即龍涎。番每取之以賈利,真贗亦莫辨也(同上)。
28 噶瑪蘭廳志 1852 卷五(上) 風俗(上)/漁具 捕魚處所,有壕、潭、港、塭之分。壕者,指海坪產壕之處,駕小船,用鐵把於水底取之;潭者,平埔開窩,積水甚深,魚蝦多蓄其中;港者,海水支流之處;塭者,就海坪築岸納水蓄魚而名(尹氏「臺灣志」)。捕魚器具有罟、罾、縺、藏、𦊓、箔之目。網有大小,而用法各別。每罟一張,駕船二隻,先放海底,後用四、五十人,兩頭牽挽,圍攏海邊,得魚最多。罾有車罾、舉罾、搖罾等屬。車罾永掛海坪,岸搭高寮,下罾時,漁人在寮上,將罾索用車牽起,有魚則捕之;舉罾止用一人,於港、潭沿海皆可採捕;搖罾必需五、六人,駕龍艚船,帶小挖仔船,捕魚外海;縺于冬春二時,在外海捕塗魠等大魚用之;藏則專于隆冬以捕烏魚,故又名討烏;𦊓者,網上有蕩,能浮水面,下繫網袋無數,每袋各排鉛墜沉入水底,魚入袋中,輒蔽不能出。大𦊓置諸外海,小𦊓置諸內港。箔者,乘潮將滿,插在海坪,雜羅水族,水汐則取之,無一遺者。
大網,口闊尾尖,即此地之[大上番下]也,澎湖有之。每口用大杉木二枝,堅豎港口長流之所,名曰網桁。以網挂于桁上,凡魚蝦之屬,盡藏其中,潮退舉起,解網尾出之。滬,用石碎圍築海坪中,水滿,漁藏其內,水汐則捕之。烏魚旗 罟者,結網長百餘丈,廣丈餘,駕船載出常數十人,日牽罟(「赤嵌筆談」)。罾者,樹大竹棚於水涯,高二丈許,曰水棚,置罾以漁。縺小於罟,𦊓又小於縺。網 長可數十丈,廣五、六尺,曰牽縺,曰牽罟。蠔者,蠣房也。即以為取之之名。用竹二,長丈餘,各貫鐵于末,如剪刀,于海水淺處鈎致蠣房。[糸袞],垂餌以釣魚也。大繩長數十丈,繫一頭于岸,浮舟出海,每尺許拴數鈎大小不一,繩盡則返棹而收,謂之放[糸袞】。大小滬箔者;削竹片為之。繩縳如簾,高七、八尺,長數十丈,就海坪處所竪木杙,趁潮水未滿,縛箔于木杙上,留一箔門,約寬四、五尺,潮漲時魚隨水入,以網截塞箔門,潮退魚不得出,采取之。滬者,于海坪潮漲所及處,周圍築土岸,高一、二尺,留缺爲門,兩旁竪木柱,挂小網柱上,截塞岸門。潮漲淹沒滬岸,魚蛤隨漲入滬。潮退水由滬門出,魚蛤爲網所阻。寬者為大滬,狹者為小滬。贌社者,招捕鹿之人,贌港者,招捕魚之人;俱沿山海蓋草爲寮,時去時來,時多時少,雖爲民番所稱便,實亦奸宄所由滋(同上)。
29 淡水廳志 1871 卷十二 考二 物產考/物產/鱗屬 烏魚、麻虱目、鯽魚、紅紗、鯉、青鱗、海翁、獅刀、金錢、鶯哥、遍身苦、鱠魚、鱸、塗虱、金魚、鬬魚、牛尾、馬鮫、貼沙、沙梭、鰳魚、扁魚、鰻、黃爵、黃翅、虎魚、魟魚、龍尖、鮸魚、花身、塗魠、三牙、青箭、金梭、含西、梳齒、竹梭、泥龍、海和尚、海馬、海狗、蜈魚、交網、歸秉、咬網狗、旗魚、赤海、  刣額、飛藉魚、小波浪、海龍、安米、金精、鮓、飛烏、蘆鰻、狗母、交臘、泥鰍、赤翼、𫙮、𩹝、沙蒜、五色魚、鳥鵊、圭糍、泥繒、鰔、牛牯[魚史] 鯉俗呼紅𩻸魚、塗魠形似馬鮫而大,重二十餘筋,無鱗,味美,醃更佳。自十月至清明時多有、烏魚一名鯔。冬至前捕者曰正頭烏,肉肥;冬至後捕者曰回頭烏,肉瘦。後壟白沙墩每取其子下鹽曬乾極佳。又有產溪池中者、鯧、馬鮫骨軟無鱗、鰳通身多刺、鰻無鱗、蘆鰻近內山溪澗甚多,天寒出游澗邊,食蘆竹心,因得掩取、扁魚似貼沙而薄、白帶魚、赤翼鱗細肉堅、午魚、鱸四腮、鮸魚俗呼敏魚似鱸而大,肉粗,重二、三十筋、鯽擺接堡荊蕉腳所產者,其腸獨方、銀魚、鱔即鱔、泥鰍俗呼鰍魚、金魚即朱魚。養盆中、斗魚俗名丁斑,有花文,尾鮮紅善鬥、貼沙上紫下白,細鱗,即比目魚、虎魚如虎頭,巨口無鱗,長不盈尺,肉嫩而美、魟身如槲葉,口在頷下。尾長一尺曰黃魟,大而肉粗曰燕魟,小而肉潤曰錦魟。身有花點,大者三、四百餘筋。又有泥魟、掃帚魟、水沉魟、黃魚、麻虱目瘟中所產,夏秋盛多、鮡生海島泥塗身大如指,前兩足善跳走,俗呼花鮡,以身有花白紋、獅刀腹背扁如刀,肉多刺、鳥鵊身短而闊、墨魚即烏賊。噴墨衛其身,大魚不得近。中有骨如小舟,名海螵蛸、鎖管身圓直如鎖,首有小骨,即鮫魚。插入管中如鎖須,味甘脆、鯊有白鯊、胡鯊、雙髻鯊。最佳者皮有黑白圈文曰龍文鯊,翅尤美、沙梭長四、五寸,如梭、海翁即海鰍,大能吞舟,黑如牛,背浮則大風作、鰮釀[酉圭]甚佳、青鱗色青鱗厚,長五、六寸、紅紗皮如塗朱,鱗細、花身體有斑文、鱦色青圓而短,味腥、鐵甲鱗硬如甲、遍身苦身有花點、狗母即穀雨魚,長尺餘,有細刺,魚之劣者、𩹝大如掌,皮粗,曬乾可磨木器、金錢如花鈴而薄、鱠一名鱖、鶯哥如鯉而潤,色綠,嘴尖,勾曲如鶯哥、龍尖口尖而身豐,味甘。喉內有紅色、三牙有三齒,赤、白二色、黃翅如烏頰,肉細味清、黃爵身薄而小多刺。「漳郡志」云:黃雀化、梳齒黑色花點,齒如梳。其肚食之立死、牛尾似牛尾、魽、泥龍身長有暗刺、青箭色青口尖,行如箭、交網有烏、赤二色。金梭金鱗身軟、竹梭口尖身長、飛烏色青有翅、鳶錘、交臘味清而佳、𫙮近內山溪澗甚多,俗呼國姓魚,偽鄭至台始有之、𩻸、鰱、草魚、鮕鮐、塗虱頭扁身圓、黑色,產圳潭窟中、鱱溪澗中最惡之魚,引子游水面聚,魚不敢犯、鰜、鮓一名水母,又名石鏡。「嶺表錄異」謂之𩶱。南越志謂之䖳、章魚一名章拒。韓昌黎云:章舉,身圓,頭有八腳縮聚,當中有口,腦上有窩如臼,歷歷成章,襄中有黑膏、黃膏,行則手足向下,身向上,高舉而疾游。淡不多有、沙蠶一名龍蟲,生海泊沙塗中。似蠶,中有沙、味美,曬乾焙食亦佳、沙蒜一名沙噀,俗呼土筍。可煮作凍、五色魚產於雞籠頭港、海龍首尾似龍,無爪,長不經尺,入藥功倍海馬、飛藉疑沙燕化,兩翼尚存。漁人懸燈以俟,每結陣飛入,如舟力不勝,滅燈避之、金精花點細鱗、泥繒黑色口闊,大者五、六十筋,又有珠繪,黑色,身有紅白點。小繪則黑色。田鳹體圓而須長、小波浪青身小尾、歸秉身扁肉澀、赤海紅色、刣額金鱗,頭內有石子一枚、鰔口邊有兩大刺、牛牯[魚史]頭闊皮青、咬網狗黑色歪口,無分左右、海蠣頭大皮黑、含西身扁色白,有刺、圭糍色黑唇厚、安米細鱗有赤、白、旗魚色黑,背翅如旗,鼻頭一刺,長二、三尺,極堅利。大者六、七百筋,小者亦百餘筋。觸舟立沉、蜈魚俗呼海豎,頭如豬,躍水面丈餘,噴水如雪。大者千餘筋,小亦五六百筋,漁人見之則避、海和尚色赤,頭與身皆人形,四翅無鱗、海狗頭似狗,尾尖四翅、海馬如馬,頸有鬃,亦四翅,獲之不祥。
30 澎湖廳志 1893 卷十五(下) 附錄二 文徵(下)/烏魚 烏魚、鱔魚、鯽魚、紅紗、鯊魚、青鱗、鯧、銀魚、獅刀、白腹、鶯哥、水尖、遍身苦、飼子飯、鱠魚、石拒、𩹝魚、塗虱、金魚、鬬魚、牛尾、長翼、泥𩽆、竹葉鰮、馬鮫、貼沙、鰳魚、扁魚、鰻、黃爵、烏鰂、黃翅、鱦魚、虎魚、魟魚、鮸魚、三牙、金梭、梳齒、海和尚、海馬、海狗、咬網狗、旗魚、飛烏、狗母、交臘、泥鰍、海竪、鯌仔魚、鰍哥、米魚、石腦、大頭丁、  肉鰛、枋頭、琵琶魚、海鼠、柔魚、烏鰻、班牛、燕子魚、花跳、花鰋、青嘴、鶏魚、𩵺魚、青威、馬鞭、來猫魚、赤鯮、丁香、龍占、規魚、象耳、刺龜 「臺志」稱烏魚即本草之鯔魚也。海港所生甚盛。冬至前捕之曰正烏,則肥而味美。至後捕之曰回頭烏,則瘦而味劣。官徵稅,給烏魚旗,始許采捕。網魚競捕正頭烏,興味頻嫌至後殊。海堀引回憐瘦劇,船頭懸罟急徵輸。釣緡信足驕漁父,幻化無須誑老夫。曾食江鯔爭比得,芙蓉花裏好提壺。
31 澎湖廳志 1893 卷十 物產/蟲魚 龍占(大一、二斤,腌以作豢亦佳。澎人推為上品,一作龍尖。周凱詩:占到澎湖魚第一,不知何意亦名龍)、泥[魚賣](即塗魠,黑色無鱗,重者四、五十斤。初冬出,仲春止。味甚甘美,以草繩密扎鹹之,載販內地)、馬鮫(青班色,無鱗,有齒,形如泥魠而小,作豢佳)、白腹(形如馬鮫而身稍闊,味亦同美)、交臘(出于冬月,味甘美不下龍占。「紀略」遺之)、鮸魚(頭大麟大,有金色,美亦亞于交臘)、鰱魚(口小麟細,有紅麟者曰紅鰱,其頭尤甘滑)、扁魚(形如貼沙,曬乾味美,鮮食稍遜)、長翼(頭尖身圓,重二、三十斤,翼長。與塗魠同時)、梳齒(狀似泥魠,重者七、八十斤)、鯧魚(肉嫩滑。諺云:山上獐、海中鯧,言其美也)、鰻魚(無麟有刺,名慈鰻。肉細膩,味清甘)、白帶(身長,薄如帶,無麟,冬月一釣則銜尾而升)、青嘴(略似龍占,頭有一條,青色,作豢亦佳)、鱠魚(一名鱖。俗云:鰱魚頭、繪魚喉,言柔滑也)、鰳魚(似鰣多鯁,其美在腴,重者三、四斤)、鎖管(圓直如鎖,有鬚,曬乾味尤甘,號漫哺香)、丁香(身圓尖,長寸許,作醬甚佳)、虎魚(頭如虎,巨口無麟,長不盈尺,肉嫩而美)、獅刀(腹背如刀,多刺無麟,味亦美)、花跳(生泥中,大如指,有花紋,善跳,作羹亦佳)、竹葉鰮(身扁,麟相叠,大二、三兩,作鮭佳)、𩵺魚(身扁無麟,尖頭短尾,亦名牛牿𩵺)、象耳(身扁,色黑,刺最利,重約五、六斤)、柔魚(似烏鰂而厚,可曬乾。小者曰墨斗,味遜)、肉鳁(身圓而肥,結陣以行,有一網百擔者)、鸚哥魚(遍身皆綠,嘴紅而尖,勾曲如鸚哥)、𩹝魚(大如掌,皮粗,曬乾可磨木器)、金目「紀略」云:即松江之四腮臚。姑存以俟考)、貼沙(上紫下白,身扁,一作比目魚。存以俟考)、飛烏(夜燃燈,魚自飛至;舟滿亟滅燈,疑爲燕化)、石腦(頭圓身扁,青色,粗麟,大者十餘斤)、黃翅(「紀略」:狀如烏類,肉細味美,其翅黃,故名)、青威(青色,狀如石腦,大亦如之)、石拒(似章魚而大,八足,長尺許,居石穴中,人捕之能以足抱石拒人。曬乾味尤清甘,魚乾之極美者)、烏魚(「本草」名鯔魚,「閩志」稱從黃河來。冬至前捕之名正頭烏,肥而美;冬至後捕之曰回頭烏,則瘦而劣)、烏鰂(即墨魚,形如鞋,八尺,前有二鬚極長,噴墨衛其身,大魚不能近;背有骨,潔白如小舟,名海鰾蛸)、鯊魚(一名胎魚,種類甚多。「紀略」云:「海族志」以皮如沙得名。有胡鯊,青色,大者丈餘,鼻如鋸;鮫鯊,皮可飾劍;虎鯊,頭凹有虎文;狗鯊,頭如狗,尤劣;黃鯊,好食百魚。按鯊之佳者曰龍文鯊,皮有黑、白文,取其翼鬣,曬乾爲魚翅,珍錯也。周凱云:鯊魚胎生,小魚子時入腹中,乳至大,不能入乃止。「淡水志」:有白鯊、雙髻鯊等種)、章魚(腹圓,口在腹下,八足聚生口旁,足內有圓紋凸起,紫色。春初出,夏初止;腹中有膏,黃黑色。韓昌黎所謂章舉也。似石拒而小,亦名章拒。澎人以火照取,可作釣餌。「府志」:行則手足向下,高舉而疾游。產澎湖)、琵琶魚(身圓而扁,尾長有刺,俗呼鍋蓋魚,以形似得名。「紀略」謂:即郭璞「江賦」之鱝魚。有紅、黑二種)、刺龜(身圓如毬,頭尖尾短,無麟,兩邊小翼,有刺如蝟,形略似龜。取其皮以作燈,亦可觀)、燕子魚(狀如燕,有赤、黑二種,可曬乾。黑名烏燕,翅四開,價較昂;大者十餘斤,或云海燕所化)、魟魚(「臺邑志」:身如槲葉,口在頷下;黃魟大肉粗,燕魟小肉潤,錦魟尤大。又泥魟、掃帚、水沈。魟,舊作魴,誤)、金梭(圓如梭)、米魚(身扁、麟細)、青鱗(亦名青鯽)、水尖(圓而尖,嘴尖長)、狗母(身長尾尖)、花鰋(如長翼魚)、班牛(班點細麟)、大頭丁(頭大尾尖)、牛尾(無麟,形似)、鱦魚(色赤、味腥)、三牙(有三齒)、鶏魚(扁而赤,細麟)、飼子飯(無細骨,可飼兒)、鐵甲(麟硬如甲,去皮方可食)、紅紗(皮如塗珠,麟細)、赤鯮(身短頭大,尾兩開,赤色有麟)、遍身苦(花點、細麟)、鯌仔魚(花跳之類)、馬鞭(赤而長,尾尖,上有絲一條)、咬網狗(色黑,口歪,形如扁魚)、銀魚(白如銀)、來猫魚(頭大口闊,細麟,有花點,皮肉甚粗)、規魚(河豚之類,食之傷人,似即「府志」之田鴿魚)、枋頭(似交臘而色白如銀,結陣而行,一網數百斤)、鰍哥(頭圓而小,紅色有鬚)、泥繪、赤海、海鱱、圭糍、安米、鳶錘、午魚、花身、竹梭、歸秉,刣額、含西、青箭、金精、麻虱目、新婦啼、金錢仔、黃爵(身薄多鯁。「漳州志」云:黃雀所化。以上皆海魚)、龍蟲(一名沙蟲,「府志」云:沙蠶,生海泊沙中,似蠶,中有沙,味美,曬乾焙食亦佳)、海參(有口,無麟足耳目,産于八罩海中者良。按以上二種無類可入,姑附於此)、鯨魚(俗 呼海翁,長數十百丈,虎口蝦尾,皮生沙石,刀箭不能入。大者數萬斤,目珠即明月珠,死則脫落。「閩大記」:巨能吞舟,日中閃鬐鬣若簸如旗,遒健好動,故又 名鱛。「閩中海錯疏」:海鱛噴沫成雨,其來也形若山岳,乍出乍沒,舟人相值,必鳴金鼓以怖之、布米以饜之,乃游去。有自斃沙上者,土人梯而臠之,取其皮為 油,艌船甚佳。「紀略」云:三月媽祖誕時,眾魚來朝,海翁來必三躍而去。躍時波浪滔天,海舟謹避之)、海豎(或作蜈魚,狀如海翁,大亦次之;頭如豬。躍水面丈餘,直上若浮屠,噴水如雪,故謂之竪)、海和尚(色赤,頭與身略似人形,見人輒笑,見則爲颱颶之徵。行舟遇之不祥,必焚投香楮而引避之)、旗魚(「府 志」:色黑,背翅如旗;鼻頭一刺,長或三尺許,極堅利。大者六、七百斤,觸舟立沉,蓋鯨鯢之類)、海龍(「府志」:產澎湖。首尾似龍,無爪牙,長不徑尺; 冬日雙躍海灘,獲之喜爲珍物,入藥功倍海馬)、海鼠(頭有孔,重者四、五百斤)、海馬(頭有鬃,四翅)、海狗(狗頭,四翅,尾尖)、倒吞鱟(口在腹,無 齒,能吞人。以上皆海中異魚)、鯽魚(即鮒魚,肉厚味美,性不食釣。「本草」:魚屬火,獨鯽魚屬土。土能制水,故有和胃行水之功)、鱔魚(「埤雅」謂之鰻鱺魚。腹白,有舌無麟,背有肉鬣連尾,生泥中,焚其頭角可避蠹。「說文」:鱺同鱧)、鱔魚(腹黃,「異苑」作黃[魚旦]。貯水缸中,夜以火照之,其蛇化者項有白點,身浮水上,名化骨鱔,食則傷人)、鬬魚(「魚經」:大如指,長寸許,有花文,紅綠相間,尾鮮紅,有黃點,多力善鬬。「閩書」名丁班)、金魚(即朱魚,初黑,變紅、白,尾三歧,又有雙眼凸起、尾分四岐者,稱龍頭金魚,尤良,養盆中)、泥鰍(即泥鱛,似鱔而短)、紅鰱、鰱、塗虱(頭扁身圓,黑色)、烏魚、草鰳、鲇鮐、蘆鰻、烏鰻(耳黑,性溫補)、土龍(有力,性燥,補火。以上淺水魚):以上鱗之屬。
32 澎湖廳志 1893 卷十 物產/雜產 花生油、豆籸 (「內自訟齋詩註」:花生可為油,其渣可糞田,曰油籸。籸辛,俗讀如枯)、魚乾(魚乾、鹹魚之類甚多,而石拒乾爲佳,瑣管乾、交臘乾次之,扁魚、柔魚、九孔等乾,肉薄不及內地)、鹹魚(鹹土魠尤佳)、魚鮭(又有珠螺鮭、麥螺鮭之屬)、蝦乾(味甚甘)、蠘米(以熟蠘曬乾,擘其肉再曬之,價與蝦乾略同,而味則遜)、魚刺(鯊魚之鬐鬣也)、魚子(烏魚卵也)、魚脯(以交臘爲之,差勝肉脯)、苧(間有種者,近時媽宮澳婦女多以績苧爲生,亦俗之善也):以上貨幣之屬。
33 澎湖廳志 1893 卷十四 藝文(下)/詩/咏物二十四首/琵琶魚 琵琶魚(俗呼鍋蓋魚,即郭璞「江賦」鱝魚)。鍋蓋呼名奈俗何,鱝稱「江賦」亦傳訛。澎湖喚作琵琶好,魚更多於飯甑多。
氣魚(河豚之類,大者尺許,小者半尺。平時游泳如常魚,遇物腹中鼓氣而圓。刺如蝟,形如龜,又名刺龜魚。中空,可為燈)
鬬魚(長寸許,狀如指,紅白相間。「閩書」名丁班魚,善鬬。養盆中可翫,入淡水亦活)
扁魚(形極扁,平行,雙目;與比目魚異)
胎魚(魦魚胎生,小魚自腹中出。時入腹中乳,大至不能入乃止)胎生聞說有鯊魚,多少鯤鮞出尾閭。入腹依然容乳哺,此中空洞定何如。
鸚哥魚(紅嘴綠身,狀如鸚鵡)
燕子魚(狀如燕,重十餘斤。又一種極小,漁人夜燃燈於舟,魚自飛至;舟滿滅燈。疑爲燕所化)
丁香魚(長寸許,身圓尖。澎人以為醬,稱佳品)
石拒魚(八足,長一尺許;人捕之,能以足抱石拒人)魚生八足背無鱗,海洞悠悠寓此身。偏有漁人來捕取,居然桀石能投人。
龍占魚(尖口細鱗,形如海鰂,大僅一、二斤,色紅。四時皆有,醃為鯗,味佳美,澎魚上品)身肥渾不論秋冬,繒網還教處處逢。占得澎湖魚第一,不知何意亦名龍!
34 恒春縣志 1894 卷九 物產(鹽法)/鱗之屬 鯊魚、海翁、鰻、鰍、海豎、破雨傘魚、紅鯽魚、鯔、鮒、海草魚、魚秧 鯔:土名烏魚。本草云:「似鯉,身圓、頭扁、骨軟,生江海淺水中」。今于冬至前後數日,盈千累萬而來,居民腌以作蠟。此魚多子,與蒜同食下酒,風味頗雋。
紅鯽魚:似鮒,紅色,故名。
鯊魚:大者數十百斤,翅即魚翅;亦冬季始有,與烏魚同時捕之(以上海産)。
鯉魚:陶隱居曰:「鯉,為魚中之主」。酉陽雜俎云:「脊中鱗一道,每鱗有小黑點,大小皆三十六鱗」。南門龍鑾潭最多,有十餘斤者。
破雨傘魚:赤黑色,身長丈餘,頭如犁,尾似鯊魚。背有雙脊雙翅,翅骨條條可數,儼如油紙雨傘。海物維錯,不識其名;土人以其形似,故名。夏、秋多獲之,腥不可食。
海翁魚:府志:「海翁魚如小山,草木生之,樵者誤登其背,須臾,轉徙不知所之」。據釆訪云:「海中常見,大如山阜,有時出海面,灑其沫如雨」。幷云:「鯊魚隨其尾而食其肉;海翁龐然,覺而轉身,鯊魚已不知何往矣」。
海草魚:白色如鯉,大者十餘斤。
魚秧:小如米,出海邊捕而蓄缸,袛見兩目首尾。售郡中塭戶,得價甚昂。近日罕有出焉。
鮒:即鯽魚。呂子曰:「魚之美者也」。埤雅曰:「此魚旅行,吹沬如星以相即也,故謂之鯽;以其相鮒,故謂之鮒」。神異經謂:「東南海中,有長八尺者;食之,宜暑而避風寒」。今龍鑾潭產者,重至斤餘最大,味亦佳。
鰻:一作鰻鱺,一作白鱔。埤雅云:「無鱗甲,白腹似鱔而大,青色;焚其骨,煙氣辟蠹,有雄無雌,以影漫鱧」。而諺云:「鰻出鱧魚背」。相傳:鰻子在鱧背上,如刳鰻有子者,必毒。
鰍:一作鰌。爾雅鰼鱛疏云:「一名鱛」。埤雅云:「鰌,泥鰍,似鱔而短,無鱗,以涎自染,難握。與魚為牝牡,莊子所謂鰍與魚游,是也」。
魚乾。
魚翅:即海中鯊魚之翅。鱗屬。
35 恒春縣志 1894 卷九 物產(鹽法)/飲食之屬 魚乾。
魚翅:即海中鯊魚之翅。鱗屬。
36 苗栗縣志 1894 卷五 物產考/鱗屬 烏魚、麻虱目、鯽魚、紅紗、鯉、青鱗、鯧、獅刀、鱸、鬬魚、牛尾、馬鮫、貼沙、沙梭、鰳魚、扁魚、黃翅、鰱魚、鰍、塗魠、青箭、金梭、泥龍、海和尚、海馬、海狗、蜈魚、海龍、草魚、蘆鰻、𫙮、𩹝、沙蒜、白鰻、黃鱔、羊魟、湖鰍、烏鵊、海烏、沙鰍、塘虱、巴哥、狗鮕魠、甜魚、虎頭、𩽴、石頭鱸、石貼、風魚 鯧:身短,有鱗。
馬鮫:骨軟,無鱗。
塗魠:似馬鮫而大。自十月至清明時多有。
鰳魚:遍身多刺。
貼沙:上紫、下白,細鱗。即比目魚。
扁魚:似貼沙而薄。
白帶魚、銀魚、金錢花、鐵甲、鳶錘、飛烏、烏毛。
鯊:「淡水廳志」云:『有白鯊、胡鯊、雙髻鯊。最佳者,皮有黑白圈文,曰龍文鯊;翅尤美』。
鰍:即泥鰍。肉可醡油。
鱔、魽
𩹝:大如掌,皮粗。晒乾,可磨木器。
青鱗:鱗厚;長五、六寸。
黃魚
紅紗:鱗細;皮如塗硃。
赤翼、龍尖、狗母
泥龍:身長,有暗刺。
牛尾:似牛尾。
青箭:色青。口尖。其行如箭。
金梭:金鱗。身軟。
鱦:一作鮸。
鰮。
鮡:大如指。身有花白紋。前兩足善跳,故俗呼花鮡。
烏鵊:身短而潤。
沙梭:長四、五寸,如梭。
黃翅:略似烏鵊。味清。
獅刀:腹、背扁如刀。
鎖管:「淡水廳志」云:『身圓直如鎖。首有小骨,即鮫魚;插入管中如鎖鬚。味甘脆』。
海龍:長不經尺。首尾似龍,無爪。入藥功倍海馬。
虎頭:巨口、無鱗。肉嫩,味美。頗似虎頭。
風魚:身圓、無鱗。肉有赤、白二種;赤者腥甚。
海烏:一名鯔。有鱗,味腥。惟卵則見貴於市,名烏魚春。
蜈魚:俗呼海豎。「淡水廳志」云:『蜈魚頭如豬。躍水面丈餘,噴水如雪。大者千餘斤,小亦五、六百斤。漁人見之不祥』。
海和尚:四翅,無鱗。極似人形。
海狗:頭似狗。四翅,尾尖。
海馬:四翅。如馬;頭有騣。獲之不祥。──以上海產。
鱸:口大,肉嫩。善食魚。味清美。
鰱:有竹葉、大頭二種。鱗細,肉腥毒。
草魚:有黑、白二種。味俱美。
麻虱目:夏、秋盛多,至十月入泥中而死。
烏魚:秋、冬肉肥味美。
甜魚:長不滿尺。肉多刺,味甘美。──以上種出海港,畜養塘池。
鯉:有紅、白二種。
鯽:色白,有鱗。食之益脾。
石貼:無鱗,身細而短。為醬甚佳。苗不多有。
白鰻:無鱗,皮膩。肉嫩,味美。
蘆鰻:無鱗,身有花點。味亦佳。
羊魟:有鱗。大者長尺餘。
湖鰍:無鱗。肥美可食;有小毒。
沙鰍:似湖鰍而小。身有花點。肉堅。
𫙮:有鱗,色白,長不滿尺。溪間多見此魚,即占年歲凶歉。
塘虱:即塗虱。無鱗,頭扁,兩邊有角利如錐。色黑。肉嫩、味美,能益脾。
巴哥:有二種:身全白者,骨近軟;身有橫紅紋者,骨硬。
鬬魚:「淡水廳志」云:『鬬魚一名丁斑。有花文,尾鮮紅。善鬬』。
黃鱔:身圓而長。背略黑、腹黃。肉堅,無鱗。
狗鮕魠:身短小。味肥美。
𩽴:似塘虱而色黃。無角。──以上溪產。
37 苑裏志 1897 下卷/物產考 鯉、鱔、鰍、鰻、鳁、魽、鰱、、鯧、鯊、魴、鮸、烏魚、扁魚、赤翼、午魚、虎魚、黃魚、獅刀、花身、金錢、狗母、龍尖、鐵甲、牛尾、三鯢、草魚、塗虱、飛烏、花[魚幾]、墨鰂、石鯽、紅魚、烏毛、白帶、塗魠、鱱魚、遍身苦、麻虱目、海和尚、海翁、鱙、魩、闊腹、皮刀、竹龍、奪紗、鱖魚  ──右鱗屬
38 樹杞林志 1898 物産考 鯉魚、鯽魚、石鯽、烏魚、鰱魚、草魚、塗虱、鰻、鱔、鰍、鱖魚、金錢鯽、白鰻、鱸魚、山鯗公、石斑、禾花鯽、𩽴仔、䲚魚、假仔魚  ──右鱗屬。

參考文獻
 1. 楊護源。2013。清代鳳山縣志的書寫與視角。高雄師大學報35,第21-34頁。 (2016.08.17)
 2. 臺灣府志。2016。維基百科。維基媒體基金會。 (2016.08.17)
 3. 台灣地方志寶鑒。http://140.112.30.230/Fangjr
 4. 文學100。2015。http://www.wenxue100.com
 5. Sturgeon, Donald (ed.)。 2011。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ctext.org/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