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與文化專欄            林欣樺 2016-11-8

臺灣特色漁港
  臺灣(含離島)共有224個漁港,第一類漁港共9個,第二類漁港共215個。第一類漁港指的是港內泊地面積達十萬平方公尺以上,可停泊一百噸級漁船一百艘以上;設有魚市場、起卸碼頭,且漁船補給 (加油、加水、加冰) 、魚貨加工、冷凍、船機修理、保養設備、魚貨運輸銷售方便;全年作業漁產量合計達二萬公噸以上... more ...
臺灣經濟性養殖魚類
  臺灣的水產養殖歷史從最早渡海來台先民的粗放養殖(虱目魚為主)開始,至今已超過300年,主要可分為淡水養殖、鹹水養殖、及陸地魚塭養殖、海面養殖。養殖漁業對漁村經濟發展與安定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但過度發展、超抽地下水也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倒灌、土地鹽化等問題... more ...
觀賞魚類
  中國觀賞魚的飼養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時期,當時以金鯽(後稱金魚)與錦鯉為主。[1]時至今日,觀賞魚的種類已超過3,200種,近2/3為淡水魚,另1/3為海水與半淡鹹水魚種。[2]從賞玩的角度不斷培育新樣貌的品系著實令人玩味,但有基因污然的疑慮... more ...
捕魚的方法
  從傳統人力為主的捕魚方式進步到仰賴高科技漁業技術,海洋資源並未隨著人類的撈捕能力變強而增加。而人類不斷大量的撈取海洋資源的同時,也浪費許多資源、破壞海洋生態平衡,現今更因為過漁,人類正自食惡果,面臨漁業資源枯竭的問題。... more ...
魚的完全利用
  漁業每年提供人類近一億公噸的動物性蛋白質。除了直接利用魚肉之外,水產加工也為漁業帶來更多的產業價值。從捕魚、吃魚、賣魚、到加工等等過程,這中間需要的不單單只是航海、造船、捕魚及冷凍保鮮技術,加工後更牽涉到商業加值行銷、家畜產業、甚至是時下最熱門的生技產業... more ...
藝術中的魚
  自古以來,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生物就經常出現在人為的創作中,舉凡壁畫、雕刻、飾物、器皿、貨幣、書畫、服飾,乃至文學作品等皆隨處可見,內容可以是生活紀錄,也可以是精神意涵。魚類也不例外。... more ...
古畫中的魚
  中國彩繪魚的歷史最早可溯及新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鸛魚石斧圖》,也是目前所知人類最早的魚彩繪, 之後東周戰國《人物御龍帛畫》、漢朝畫像石與瓦當、三國時的彩繪盤上也都出現過魚的形像 ... more ...
藝魚高手
  誰說藝術家非得正科班出身,許多藝術創作者隱身在街頭巷弄之中,本著興趣與熱忱,為生命留下一幅幅美麗的篇章。 這裡主要介紹兩岸擅長以魚為創作主角的近現代藝術家們。... more ...
文學中的魚-語詞
  語言與文字是人類將生活經驗與智慧流傳下來的重要方式,型式可以是詩詞、劇本、故事、諺語、歇後語、吉祥話等等,且看魚類在各式各樣的語文創作中均被言及,也可證明魚類自古至今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多麼的息息相關... more ...
文學中的魚-詩詞
  無論是以魚寄情、寫事、寓理,或是頌揚魚之鮮味、神態,甚至對捕魚、釣魚、養魚、烹魚之觀察與體悟,文人筆墨留下的不僅是個人的情感思想,也為當時的生活樣貌留下線索,供後人推敲思量。... more ...
臺灣方志中的魚
  地方志是官方記載地方樣貌的知識全書,內容涵括地方之自然地理、制度、風俗、信仰、人物、政治、災害等。臺灣府志(蔣志)則是台灣第一本官方編纂的志書,由清康熙時期的首任臺灣知府、諸羅知縣季麒光及鳳山縣知縣楊芳聲共同完成... more ...
漢籍中的魚
  西方的生物分類學主流主要是建構在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分類階層上,然而中國的老祖宗對於生物分類也自有一套理解與詮釋,在這些古籍中魚多被歸類在鱗部、或是鱗介部,詞典中則為魚部,收錄許多魚名與解說。... more ...
古今魚字
  中國文字經過數千年的世代更迭,從圖畫式的象形文至今日使用的繁簡體漢字,其實已經精簡許多,透過文字的演變歷史,可以讓我們了解每個字的由來與造字基礎,也得以推敲古人的日常生活。魚,按《說文解字》,屬於六書中的象形,畫的是有頭有尾、有鰓有鰭、流線型的水中生物... more ...
臺灣魚類研究史
  每種生物類群都有其研究歷程,臺灣的魚類研究最早可追溯至十九世紀(1858年)斯文豪採集的魚類標本, 在他之後陸續抵臺並有採集魚類標本的西洋人還有馬偕、P.A. Holst等, 那時候的研究是為了驗證新興的演化理論,... more ...
地名中的魚
  地名反映出時空背景,也反映著人類與土地的密切關係。因此,與魚類相關活動頻繁的地區,自然少不了以魚為名,有的因當地某種魚獲量多,故名;也有因當地地形似魚,故名;少數幾個地名則是以捕魚活動或捕魚工具為名,或是由原住民語譯成漢音而得。... more ...
民俗信仰中的魚
  舉凡靠海生活的民族都會演化出特有的漁業文化與海神信仰,尤其是早年漁民對海況、魚汛難以掌握,加上技術的不足,多半只能仰賴信仰,祈求神靈保佑捕魚平安與豐收。而隨著國民文化素養提升,文化產業的推動也日漸興盛與流行... more ...
漁村觀光
  許多漁村因為面臨漁業資源衰退,甚至再加上當地河川或海岸環境因不當人為開發所造成的汙染問題,導致漁村逐漸沒落,經濟不振又導致年輕人口外流,另謀生計。為了漁村的存續不得不力圖轉型發展,從傳統漁業變身為休閒漁業,利用當地的人力、景觀、文化與生態發展在地特色觀光。... more ...
臺灣特色潛點
  現代人在經濟能力及時間的許可下,越來越重視休閒活動,加上環境永續的意識抬頭,生態觀光也應運而生。生態旅遊概念的形成由Nicolas Hetzer於1965年提出,認為旅遊活動應是在對當地文化與環境衝擊最小的原則下,給予當地最大的經濟效益與遊客滿意度。就字面言,生態旅遊就是以自然環境資源為主題,體驗在地自然與人文特色... more ...
魚的主題館
  隨著時代演進,博物館從早期私人的物件蒐藏,逐漸成為開放公眾兼具教育、研究、娛樂目的的機構。[1]臺灣從1980年代開始,博物館及文化中心等文化建設開始蓬勃發展,博物館學也逐漸成為一門專業的知識領域,而如何透過館藏展示與活動設計滿足社會公眾教育的需求更成為現今博物館努力提升的價值與功能... more ...
休閒釣魚
  史上以魚竿垂釣為樂而出名的莫過於商周時期的姜子牙,這也是最早的休閒釣魚記載。休閒垂釣發展到漢朝時就有人工魚餌料、假木餌的製作,到了唐朝就發明了輪竿,北宋時更出現專門的營業釣場,到明清時連婦孺都風行娛樂釣魚。[1]時至今日,休閒釣魚從湖釣、溪釣等乃至海釣,儼然成為一門深奧的學問... more ...
國際海洋保護區概況
  因海洋保護區是保育及復育海洋生物最有效的工具,劃設海洋保護區已是全球的共識與行動。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及世界保護區大會(World National Parks Congress)等重要國際公約組織... more ...
臺灣海洋保護區
  隨著海洋資源的的衰竭,海洋環境保護從避免汙染逐漸演變為保護棲息地與生物多樣性,而劃設海洋保護區是目前世界公認的有效可行方式。保護區的概念於1962年第一屆世界保護區大會(First World Conference on National Parks)就已形成,到了1982年第三屆世界保護區大會(Third World National Parks Congress)中,更將海洋、沿岸及淡水區域納入...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