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發音 
Paramisgurnus dabryanus大鱗副泥鰍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Dabry de Thiersant, 1872 棲息深度 0 - 10公尺
中文名 大鱗副泥鰍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鰍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106 Cobit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大鱗副泥鰍 
最大體長 1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紅泥鰍、土鰍、胡溜、魚溜、雨溜 
世界分布 臺灣、中國   台灣分布 北部、中部、南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中國長江 
同種異名 Misgurnus dabryanus, Paramisgurnus dabryamus,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方, 1999);臺灣淡水魚類-壹 鯉形目(陳&張, 200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義雄,方力行 1999 陳義雄, 張詠青, 邵廣昭 2005 
典藏標本 ASIZP0059843 ASIZP0070442 ASIZP0070946 ASIZP0071029 ASIZP0071035 ASIZP0072267 ASIZP0072584 ASIZP0072585 ASIZP0072586 ASIZP0804430 ASIZP0804431 ASIZP0804432 ASIZP0804433 ASIZP0805267 ASIZP0805268 ASIZP0805269 ASIZP0914430 ASIZP0914431 ASIZP0914432 ASIZP0914433 ASIZP0915267 ASIZP0915268 ASIZP0915269 FRIP00693 NMMBP03964 NMMBP05175 NMMSTP00759 NMNSF01522 NRM10355 NTMP0439 NTMP0865 NTMP1439 NTOUP200910-134 USNM00192918  
典藏基因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Weather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LC 2017淡水魚紅皮書:LC
形態特徵

體延長,前段略為圓筒形,後部側扁,腹部圓形,背緣線平直;尾柄有皮質隆起而與尾鰭相連。頭部稍側扁,近似圓錐形。吻突出而稍圓鈍。眼小,上側位,無眼下棘。口小,下位,呈馬蹄形。鬚5對,短於頭長之半;其中吻鬚2對,口角鬚1對,頦鬚2對。體被細小圓鱗,頭部無鱗;側線不明顯,縱列鱗98-120。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5-7(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 4-5(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6(分枝軟條);尾鰭圓形。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為淡黃色,體側散佈不規則的黑色細小斑點,或連成線紋;背鰭、臀鰭及尾鰭具深色細點。

棲所生態

廣泛棲息於各種水體,但以富植物碎屑與淤泥的靜水域或緩流水域較多。具環境之適應力及耐污力頗強,具有腸壁呼吸的功能,能在水中溶氧不足時,直接吞吸空氣。雜食性,以水生昆蟲、小型無脊椎動物、植物碎屑、藻類等為時。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中國大陸及臺灣。在臺灣主要棲息於西部低海拔的河川中、下游緩流水域中。 

漁業利用

食用魚,通常用於燉中藥、煮湯或三杯泥鰍,同泥鰍(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般,為高經濟性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