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Opistognathus variabilis
Opistognathus variabilis多彩後頜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Smith-Vaniz, 2009 棲息深度 0.5 - 37公尺
中文名 多彩後頜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後頜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46 Opistognat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多彩後頜鰧 
最大體長 9.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後頜鱚、狗旗仔 
世界分布 臺灣   台灣分布 蘭嶼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哈馬黑拉島 
同種異名 Opistognathus solorensis, Opistognathus sp., Opistognathus sp. nov. A, Opistognathus sp. nov. B   
參考文獻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陳春暉 2004 Smith-Vaniz, W. 2009 陳正平, 邵廣昭, 詹榮桂, 郭人維, 陳靜怡 2010 
典藏標本 ASIZP0056989Paratype ASIZP0806531 ASIZP0916531  
典藏基因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英文俗名 Jaw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頭大。吻鈍。眼大。口大;上頜後緣尖突, 超越眼後緣後方,但不及鰓蓋後緣;頜齒犬齒狀; 鋤骨具小齒。體被圓鱗,頭部無鱗;側線不完全,延伸達第3背鰭軟條下方, 接近背鰭基部處。背鰭單一,硬棘部基底較軟條部基底長,鰭條為XI+14-16;臀鰭鰭條為III+14-16;背鰭及臀鰭硬棘皆弱,末端左右不分枝;胸鰭圓形;腹鰭略延長呈尖形;尾鰭後緣圓形。體色變異大,體及頭部呈茶褐色,腹面淡色;體側具黑褐色斑紋,交織成似網狀圖案。背鰭、 臀鰭及尾鰭黃褐色或稍淡,各具多條淡色點狀紋;腹鰭淡黃褐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海石礫底水域,雄性魚有築巢及口孵魚卵的習性。以底棲甲殼類及小魚為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東印度洋至中西太平洋。臺灣首次記錄魚蘭嶼海域(Smith-Vanis, 2009)。陳等(2010)紀錄本種於墾丁地區。 

漁業利用

罕見魚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