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istognathus variabilis Smith-Vaniz, 2009

多彩後頜魚
多彩後頜鰧
後頜鱚,狗旗仔
Jawfish
礁區 近海沿岸 礁沙混合區
海水
Species 種
Actinopterygii » Neopterygii » Perciformes » Percoidei » Opistognathidae » Opistognathus
Opistognathus
Actinopterygii
Neopterygii
Perciformes
Percoidei
Opistognathidae
Opistognathus

綜合描述

體延長而側扁。頭大。吻鈍。眼大。口大;上頜後緣尖突, 超越眼後緣後方,但不及鰓蓋後緣;頜齒犬齒狀; 鋤骨具小齒。體被圓鱗,頭部無鱗;側線不完全,延伸達第3背鰭軟條下方, 接近背鰭基部處。背鰭單一,硬棘部基底較軟條部基底長,鰭條為XI+14-16;臀鰭鰭條為III+14-16;背鰭及臀鰭硬棘皆弱,末端左右不分枝;胸鰭圓形;腹鰭略延長呈尖形;尾鰭後緣圓形。體色變異大,體及頭部呈茶褐色,腹面淡色;體側具黑褐色斑紋,交織成似網狀圖案。背鰭、 臀鰭及尾鰭黃褐色或稍淡,各具多條淡色點狀紋;腹鰭淡黃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Opistognathus variabilis 上次更新:2013-01-31

分布

廣泛分布於東印度洋至中西太平洋。臺灣首次記錄魚蘭嶼海域(Smith-Vanis, 2009)。陳等(2010)紀錄本種於墾丁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Opistognathus variabilis 上次更新:2013-01-31

尺寸

體長:9.6: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Opistognathus variabilis 上次更新:2013-01-31

棲地

主要棲息於沿海石礫底水域,雄性魚有築巢及口孵魚卵的習性。以底棲甲殼類及小魚為食。
礁區近海沿岸礁沙混合區

0.5~37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Opistognathus variabilis 上次更新:2013-01-31

效益(利用)

罕見魚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Opistognathus variabilis 上次更新:20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