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氣候變遷是指氣候在一段時間內的波動變化,可能是幾十年到幾百萬年,波動的範圍也可以是全球性或是區域性的,也可以是氣象指數的變化。造成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生物活動、人為破壞、雨林的形成、火山爆發等等。而這樣的波動變化又被稱作震盪,具有週期性,但是長度不一定。
目前已知的氣候震盪系統包括:聖嬰南方震盪、太平洋十年震盪、北極震盪、十年間太平洋震盪、南極震盪、熱帶間輻合區、印度洋雙極。最著名的聖嬰南方震盪(EI 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ENSO),週期約2-7年,發生在太平洋地區,影響可片及全世界,也是與台灣最有關係的。北大西洋震盪(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週期不明,發生在北大西洋的冰島與亞速爾群島間。北極震盪(Arctic Oscillation),週期性不明,發生在北極和低緯度的37到45度N之間,並且使北極的冷空氣跨越到不同緯度。十年間太平洋震盪(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在20世紀時曾在北太平洋海域發生過幾次海溫的變動。南極震盪(Antarctic Oscillation),週期的長度不明,發生在南極和南緯40-50度之間。熱帶間輻合區(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準週年的週期,北半球在南亞地區有強烈的氣旋,在南半球的夏季季風則有氣旋發展較弱。印度洋雙極(IndianOcean Dipole),週期性不明顯,使東印度洋地區的溫度比西印度洋熱。
震盪來自大氣與海洋之間的關係,聖嬰現象就是震盪的一個例子。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的氣壓不同,風從高氣壓往低氣壓流動,也把海流也一併帶過去,當風減小時,水便會升高,也就是我們所知道的聖嬰現象。另外,反聖嬰現象,又稱拉尼娜現象,是一種與聖嬰現象相反的現象。
1982-1983年聖嬰現象時造成巴拿馬海岸的珊瑚大量死亡。2015年的聖嬰現象對珊瑚礁的危害則擴展到整個太平洋地區。聖嬰現象也會增加颱風的次數與強度。在1982和1983年間造成600多人死亡,漁業經濟損失高達20億美元,也造成許多房屋建築遭海浪吞噬。
聖嬰現象會讓陸地氣候冬暖夏涼,反聖嬰現象則毀四季鮮明,夏季酷熱而冬季嚴寒。
[前往講堂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