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生態系介紹(上)

內容摘要:
如果我們問,地球上讓生物居住的棲地,哪一種生態系範圍最大?答案應該是大洋、或者是深海生態系。

大洋生態系的英文稱作Open Ocean,我們可以想像成一個開放、一望無盡、遼闊的海洋,但其實大洋真正的涵義是指水很深,生活在大洋生態系裡的生物,不需要接觸到海底,就可以完成一天24小時的活動。

臺灣位處歐亞大陸板塊的邊緣,火山、地震頻繁,非常陡峭,出海後沒有多遠,大約一公里左右就掉到上千公尺的深海,東邊有大洋生態系。

在這裡的生物,牠們有些在白天光線強的時候,分布在比較深的地方,夜晚再跑到上面吃飯,因此會做做垂直迴游,在短時間內會有長距離的移動。全世界最大的動物遷徙,其實便是發生在大洋生態系的中層帶。

生活在大洋生態系的生物,普遍游泳能力都很好,因為居處無處可躲,需要逃避掠食者的攻擊、要追逐魚群,因此遊的很快,例如:旗魚、鮪魚、鰹魚,牠們在生理上演化出許多適應大洋環境的生理構造,譬如紡錘形的身體流線、尾巴很細、鱗片很小,減少游泳的阻力。此外,大洋洄流性的魚類,身體中間的溫度會比表皮高一些,透過逆流機制讓溫度不會向外發散,讓身體中間保持高溫,提升新陳代謝的速率,這樣可以遊得比較久,血紅素比較高、氧氣含量高,便比較不會疲勞。能夠適應長距離的迴游。

這些生物的迴游,不論是為了產卵、孵育、覓食,都是非常遠距離的移動,因此在大洋生態系的生態保育上,跨國、跨域、公海的保育是相當重要的議題。


[前往講堂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