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upeneus heptacanthus (Lacepède, 1802)

ASIZP0076133
ASIZP0058384
Parupeneus heptacanthus@fishdb-media-9019
Parupeneus heptacanthus@fishdb-media-4577
七棘海緋鯉
七棘副緋鯉
秋姑,鬚哥,秋哥(澎湖)
Redspot goatfish,Spotted golden goatfish,Cinnabar goatfish,Bighead goatfish
經濟性物種 觀賞魚類 食用魚類
礁區 砂泥底 近海沿岸 潟湖 礁沙混合區
海水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體延長而稍側扁,呈長紡錘形。頭稍大;口小;吻長而鈍尖;上頜僅達吻部的中央,後緣垂直彎曲,有別於它種之斜向彎曲;上下頜均具單列齒,齒中大,較鈍,排列較疏;鋤骨與腭骨無齒。具頦鬚一對,末端達眼眶後方。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鰓蓋骨具二短棘;鰓膜與峽部分離;鰓耙數6-7 + 20-23。體被弱櫛鱗,易脫落,腹鰭基部具一腋鱗,眼前無鱗;側線鱗數28-30,上側線管呈樹枝狀。背鰭兩個,彼此分離;胸鰭軟條數15-17(通常為16);尾鰭叉尾形。體呈黃褐色至淡紅色(棲息深度越深,體色越紅),鱗片具暗色緣,體背側鱗片中央另具藍點;腹部銀白色;胸鰭上方約在第七至第八側線鱗下方具一紅褐色斑點;眼周圍具藍色斜紋。第二背鰭及臀鰭黃色且具淡藍色至粉紅色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upeneus heptacanthus 上次更新:2013-04-22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 西起紅海、非洲東部,東到薩摩亞及馬歇爾群島,北起琉球群島,南至羅的豪島。臺灣各地皆有,但多分布在南部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upeneus heptacanthus 上次更新:2013-04-22

尺寸

體長:36: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upeneus heptacanthus 上次更新:2013-04-22

棲地

主要棲息於礁區或潟湖區的水域,行群棲性活動。喜歡在礁區外緣的砂地或軟泥地上覓食,以其頤鬚探索砂泥地中的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

12~35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upeneus heptacanthus 上次更新:2013-04-22

效益(利用)

棲息深度較深,較不易看見。特殊之覓食行為,故常被水族館做展示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upeneus heptacanthus 上次更新:201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