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mpheris vanicolensis Cuvier, 1831

ASIZP0066060
黑緣擬金眼鯛
黑緣單鰭魚
三角仔,刀片,水果刀,解餌刀,皮刀
Vanikoro sweeper
觀賞魚類
礁區 近海沿岸 潟湖
海水
Species 種
Actinopterygii » Neopterygii » Perciformes » Percoidei » Pempheridae » Pempheris
Pempheris
Actinopterygii
Neopterygii
Perciformes
Percoidei
Pempheridae
Pempheris

綜合描述

體延長而側扁,背、腹緣隆起,尾柄細長,喉部中部具稜脊。頭中等大,吻端鈍圓。眼大型,其直徑遠大於吻長。口斜裂,下頜突出,上頜稍可伸出;上下頜、鋤骨及腭骨均有小錐狀齒,舌上無齒。鰓耙細長,具擬鰓;鰓裂寬,鰓膜不相連並在喉峽部游離。前鰓蓋骨後緣具棘1-3枚,主鰓蓋骨無棘。體被櫛鱗,頭側、尾鰭、臀鰭基底上方均被鱗;側線完全延伸至尾鰭後端,側線鱗數60-73,側線上方有鱗列5-6列,側線下方有鱗列12-13列。體呈深紅褐色,頭部及背部較黑,其下則顏色較淡或略帶銀色;鱗片上多多少少有黑點。背鰭的末稍呈黑褐色;胸鰭的基部無黑斑或黑帶;臀鰭前部末稍呈黑褐色,且延伸至後部,尾鰭上下葉倉末稍皆呈黑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empheris vanicolensis 上次更新:2006-06-03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至薩摩亞,北至臺灣南部。臺灣南部海域可發現,唯需再加確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empheris vanicolensis 上次更新:2006-06-03

尺寸

體長:20: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empheris vanicolensis 上次更新:2006-06-03

棲地

主要棲息於清澈水質的潟湖及向海的珊湖礁盤下方或洞穴中,白天不易見其行蹤,夜間則經常成一大群游動覓食。夜行性,以動物性浮游生物、小型底棲甲殼類或小魚等為食。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1~3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empheris vanicolensis 上次更新:2006-06-03

效益(利用)

小型魚類,食用價值低,唯持殊的體型,呈銅銀亮片般的外表,以及夜行性魚獨有的大眼睛,當然就成了水族館張羅的美麗觀賞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empheris vanicolensis 上次更新:2006-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