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mnosarda unicolor (Rüppell, 1836)

Gymnosarda unicolor@fishdb-media-8974
Gymnosarda unicolor@fishdb-media-8976
Gymnosarda unicolor@Jheng2343
裸鰆
裸狐鰹
大梳齒(成功),長翼,疏齒,大西齒(臺東)
Scaleless tuna,Pegtooth tuna,Ruppel's bonito,Whiteflesh tuna,Tunny,Dogtooth tuna,Dogtooth unicolor,Dog teeth,Bonito,Jackass,Greek brown moray
經濟性物種 食用魚類
礁區 近海沿岸
海水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體紡錘形,橫切面近圓形,背緣和腹緣弧形隆起;尾柄細短,平扁,兩側各具一發達的中央隆起脊,尾鰭基部兩側另具2條小的側隆起脊。頭中大,稍側扁。吻尖突,大於眼徑。眼較小,位近頭的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上下頜齒具強大而尖銳齒1列,舌上有齒帶。第一鰓弓上之鰓耙數為12-17。體被細小圓鱗,頭部無鱗,胸部鱗較大,而形成胸甲;左右腹鰭間具1小鱗瓣;側線完全,沿背側平行延伸,伸達尾鰭基。第一背鰭具硬棘XIII-XV,與第二背鰭起點距離近,其後具7-9個離鰭;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尾鰭新月形。體背側青灰色,腹側淺色;體側無明顯的線紋或斑點。全世界此屬有4種,臺灣僅發現一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Gymnosarda unicolor 上次更新:2012-09-20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中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岸,北至日本,南至澳洲,以及大洋洲之馬貴斯、土木土及大溪地等群島。臺灣主要產於東部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Gymnosarda unicolor 上次更新:2012-09-20

尺寸

體長:248: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Gymnosarda unicolor 上次更新:2012-09-20

棲地

岩礁區巡游之魚類,通常單獨游動或集一小群。游泳快速,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礁區近海沿岸

0~10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Gymnosarda unicolor 上次更新:2012-09-20

效益(利用)

一般漁法以流刺網或延繩釣捕獲。主要以加工製成罐頭為主,為次要經濟性魚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Gymnosarda unicolor 上次更新:2012-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