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nephelus latifasciat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2)

ASIZP0078346
ASIZP0056338
寬帶石斑魚
緃帶石斑魚
寬斑鮨,石斑,過魚,花貓鱠
Striped grouper,Banded grouper,Laterally-banded grouper
數據缺乏(DD)
經濟性物種
礁區 砂泥底 近海沿岸
海水
Species 種
Actinopterygii » Neopterygii » Perciformes » Percoidei » Serranidae » Epinephelus
Epinephelus
Actinopterygii
Neopterygii
Perciformes
Percoidei
Serranidae
Epinephelus

綜合描述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9-3.4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平坦或微凸。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或無,兩側齒細尖,下頜約2-3列。鰓耙數8-11+15-18。前鰓蓋骨後緣具3-7顯著之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56-65;縱列鱗數91-106。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2-14;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幼魚體呈淡紫灰色或淡褐色,腹側偏白色;體側具2條鑲黑緣之白色寬斜帶;背及尾鰭具黑點及線紋。成魚體一致為灰色,體側白帶逐漸消失,黑緣則轉為線紋或斑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Epinephelus latifasciatus 上次更新:2017-07-20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至夏威夷及皮特康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臺灣南部、東北部及澎湖海域有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Epinephelus latifasciatus 上次更新:2017-07-20

尺寸

體長:137:cm SL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Epinephelus latifasciatus 上次更新:2017-07-20

棲地

主要棲息於沿岸礁砂混合區,幼魚則生活在砂泥底水域,是印度-太平洋區最大的礁區魚類,最大體長可達270公分,體重達400公斤。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20~24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Epinephelus latifasciatus 上次更新:2017-07-20

效益(利用)

高經濟性之食用魚。一般漁法以延繩網、魚槍及一支釣等捕獲。清蒸食用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Epinephelus latifasciatus 上次更新:2017-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