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anus argenteus (Quoy & Gaimard, 1825)

ASIZP0057651
銀臭肚魚
銀色籃子魚
臭肚,象魚,象耳(澎湖),臭肚仔(澎湖),羊矮仔(澎湖),盧矮仔(澎湖)
Silver rabbitfish,Roman-nose spinefoot,Rabbitfish,Rabbitface spinefoot,Streaked-spine foot,Streamlined spinefoot,Spinefoot,Forktail rabbitfish
經濟性物種 有毒物種 食用魚類
礁區 近海沿岸
海水
Species 種
Actinopterygii » Neopterygii » Perciformes » Acanthuroidei » Siganidae » Siganus
Siganus
Actinopterygii
Neopterygii
Perciformes
Acanthuroidei
Siganidae
Siganus

綜合描述

體呈長橢圓形,側扁,背緣和腹緣呈弧形,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4-3.0倍;尾柄細長。頭小。吻尖突,但不形成吻管。眼大,側位。口小,前下位;下頜短於上頜,幾被上頜所包;上下頜具細齒1列。體被小圓鱗,頰部前部具鱗,喉部中線無鱗;側線上鱗列數16-22。背鰭單一,棘與軟條之間有一缺刻;尾鰭深分叉。體背海水藍色,往腹部漸呈銀色,頭部後面及體側滿佈黃色小斑點;鰓蓋末緣有一短黑色帶。背鰭與尾鰭黃色;臀鰭與腹鰭銀色;胸鰭為暗黃色。但魚體受驚嚇或休息時體色會變成暗褐色與亮褐色紋相雜,前者則形成7條斜線;魚體死亡後,體色會褪成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iganus argenteus 上次更新:2015-09-25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部,東至法屬玻里尼西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東部。臺灣主要產於東部、蘭嶼、綠島與南部海域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iganus argenteus 上次更新:2015-09-25

尺寸

體長:40:cm TL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iganus argenteus 上次更新:2015-09-25

棲地

暖水性魚類,常形成小群體棲息於朝海的珊瑚礁區或岩礁區。稚魚則生活於大洋中,並朝礁區移動。以底棲藻類為食。各鰭鰭棘尖銳且具毒腺,刺到使人感到劇痛。
礁區近海沿岸

5~4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iganus argenteus 上次更新:2015-09-25

效益(利用)

以一支釣、圍網、流刺網等漁法捕獲,終年皆有;本種適於煮薑絲湯或鹽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iganus argenteus 上次更新:201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