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anus spinus (Linnaeus, 1758)

ASIZP0057541
刺臭肚魚
刺籃子魚
臭肚,象魚,疏網,娘戾仔,西網,象耳(澎湖),臭肚仔(澎湖),羊矮仔(澎湖),盧矮仔(澎湖)
Scribbled rabbitfish,Scribbled spinefoot,Spiny rabbitfish,Spinefoot,Black spinefoot,Black trevally,Blue-spotted trevally,Little spinefoot,Marbled-spine foot,Happy moments,Mi-mi
經濟性物種 有毒物種 食用魚類
礁區 河口 淡水 近海沿岸 潟湖
半淡鹹水 海水
Species 種
Actinopterygii » Neopterygii » Perciformes » Acanthuroidei » Siganidae » Siganus
Siganus
Actinopterygii
Neopterygii
Perciformes
Acanthuroidei
Siganidae
Siganus

綜合描述

體呈長橢圓形,側扁,背緣和腹緣呈弧形,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3-2.8倍。頭小。吻尖突,但不形成吻管。眼大,側位。口小,前下位;下頜短於上頜,幾被上頜所包;上下頜具細齒1列。體被小圓鱗,頰部前部具鱗;側線上鱗列數14-18。背鰭單一,棘與軟條之間具一缺刻;尾鰭截平。體側上半為黃褐色,下半則為灰白色;並滿佈蠕紋,蠕紋間散佈小黑點。頭部為暗棕色,不具明顯的網狀紋。尾鰭具數條暗色橫帶。體色會隨環境不同而改變;魚體受驚嚇後,頭部網狀較明顯;體側顏色變暗,且網紋變成數條斜交的暗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iganus spinus 上次更新:2015-06-02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自印度、斯里蘭卡,東至東加、社會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等。臺灣全島及離島沿岸均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iganus spinus 上次更新:2015-06-02

尺寸

體長:28: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iganus spinus 上次更新:2015-06-02

棲地

幼魚成群在大洋以浮游生物為食,並逐漸朝礁區移動。成魚通常會形成少於10尾的小群體在礁區外緣活動;亦常被發現於河口域,甚至淡水河川下游。以附著之絲狀藻及其他藻類為食,會避食藍綠藻。
礁區河口淡水近海沿岸潟湖

1~5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iganus spinus 上次更新:2015-06-02

效益(利用)

全年皆可以手釣、圍網、拖網等漁法捕獲。本魚種以燒烤為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iganus spinus 上次更新:2015-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