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erorhombus cocosensis (Bleeker, 1855)

ASIZP0057101
可哥群島角鮃
可哥群島角鮃
菲濟角鮃,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Angler flatfish
食用魚類
礁區 砂泥底 近海沿岸
海水
Species 種
Actinopterygii » Neopterygii » Pleuronectiformes » Pleuronectoidei » Bothidae » Asterorhombus
Asterorhombus
Actinopterygii
Neopterygii
Pleuronectiformes
Pleuronectoidei
Bothidae
Asterorhombus

綜合描述

體長橢圓形,兩眼位於左側。頭短高。短鈍,背緣中央稍後有一小凹刻。眼中大,眼間隔中央淺縱凹,眼上緣各具一皮質突起。口斜裂,具尖形頜齒,前端齒較大。鰓耙掌狀,具小刺,第一鰓弓上鰓耙數0+8-10。眼側被弱櫛鱗,背及鰭鰭亦具鱗;盲側被圓鱗;僅眼側具側線,側線鱗數51-64。背鰭軟條數1+81-83,第一鰭條特化成釣桿,末端特化似蝦狀之擬餌;臀鰭軟條數69-64;胸鰭略短於頭長;腹鰭左右不對稱;尾鰭圓形。眼側體呈淡褐色,密佈褐色斑塊為黑色斑點,尾柄之側線上具一不顯之黑點,側線上具7個紅點,鰓蓋緣亦有2個,1個在上眼前方,另有1個在下頜中部,各鰭淡黃色,多少散布黑斑點;盲側乳白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sterorhombus cocosensis 上次更新:2014-01-16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西印度洋、琉球群島、東沙群島、菲律賓群島、弗羅勒斯海、班達海、帛琉群島、澳洲西部、北大堡礁及斐濟群島。臺灣發現於東沙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sterorhombus cocosensis 上次更新:2014-01-16

尺寸

體長:15: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sterorhombus cocosensis 上次更新:2014-01-16

棲地

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區外圍之砂泥地,利用第一背鰭特化的釣桿及前端似蝦狀的擬餌來誘捕獵物。雄雌魚的性特徵表現於雄魚具較寬之眼間隔。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0~100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sterorhombus cocosensis 上次更新:2014-01-16

效益(利用)

偶見之種,一般為潛水捕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sterorhombus cocosensis 上次更新:201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