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yprosopon multisquama Amaoka, 1963

ASIZP0061959
ASIZP0062242
多鱗短額鮃
多鱗短額鮃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肉瞇仔(澎湖)
Lefteye flounder
食用魚類
深海 砂泥底 近海沿岸
海水
Species 種
Actinopterygii » Neopterygii » Pleuronectiformes » Pleuronectoidei » Bothidae » Engyprosopon
Engyprosopon
Actinopterygii
Neopterygii
Pleuronectiformes
Pleuronectoidei
Bothidae
Engyprosopon

綜合描述

體長卵圓形;兩眼均在左側;背緣突起。頭大;吻短鈍。雄魚眼間隔較寬而凹陷,雌魚及小魚較窄。口小;上頜骨稍短,上頜延伸至下眼前緣下方;上頜具二行尖銳錐狀齒,下頜具一行;腭骨無齒。鰓耙長扁三角形,內緣有小刺,第一鰓弓之鰓耙數0+5-7。眼側被中大弱櫛鱗,盲側被圓鱗;背鰭與臀鰭鰭條均被鱗;眼側具側線,盲側無側線;側線鱗數46-50。背鰭正常,具軟條數92-96;臀鰭正常,具軟條數67-73;左右腹鰭不對稱;胸鰭延長,以第2鰭條最長,長於頭長;;尾鰭尖圓形。體淡黃褐色,體側具深褐色小雜點,各鰭淡黃色,亦皆具深褐色小雜點,尾鰭第2與第5鰭條間有一對大形黑斑;盲側除了雄魚頭部為白色外,餘為淡黃或褐色,無雜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Engyprosopon multisquama 上次更新:2006-06-03

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臺灣及日本。臺灣北部及東北部海域可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Engyprosopon multisquama 上次更新:2006-06-03

尺寸

體長:9: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Engyprosopon multisquama 上次更新:2006-06-03

棲地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底質或石礫底質床上,白天不太活動,靜靜地平貼在砂泥底床上,到了晚上才出來覓食,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或小魚為食物。多變的體色能融入周遭景物,藉以欺敵。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10~39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Engyprosopon multisquama 上次更新:2006-06-03

效益(利用)

通常是用底拖網或底流刺網捕捉,體型較小,一般皆加工作扁魚酥或以下雜魚般利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Engyprosopon multisquama 上次更新:2006-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