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plophos taenia Günther, 1873

ASIZP0064190
帶紋雙光魚
帶紋雙光魚
光魚,細雙光魚
Pacific portholefish
大洋 深海
海水
Species 種
Actinopterygii » Neopterygii » Stomiiformes » Gonostomatoidei » Gonostomatidae » Diplophos
Diplophos
Actinopterygii
Neopterygii
Stomiiformes
Gonostomatoidei
Gonostomatidae
Diplophos

綜合描述

體頗細長而側扁。口裂大,上下頜齒細小,腭骨具1列小齒,鋤骨及舌骨無齒。眼小,眼徑短於或略等長於兩眼間隔長。具鱗,但易脫落。背鰭短,具11-13根軟條;臀鰭延長,起點在背鰭基後緣,或稍後方,具61-72根軟條(通常為64-67);無脂鰭。脊椎骨數為91-98(通常為94-96)。發光器:下頜逢合處發光器(SO)1個;鰓被架發光器(BR) 10-13個;喉峽部最前端到胸鰭基底的腹面側發光器(IP) 15-19(17-18)個;胸鰭起點到腹鰭起點的腹側發光器(PV) 26-29(27)個;腹鰭起點到臀鰭起點的腹側發光器(VAV) 14-17(15-16)個;臀鰭起點到尾柄的腹側發光器(AC) 43-49+2=45-53(48-51)個;喉峽部最前端到尾柄的腹側發光器(IC) 101-113(975-100)個;側列發光器(OA) 80-95(61-93)個;側線發光器(LLP)91-99(94-96)個。體一致為銀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Diplophos taenia 上次更新:2020-06-23

分布

分布於世界三大洋,臺灣發現於西南部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Diplophos taenia 上次更新:2020-06-23

尺寸

體長:27.6: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Diplophos taenia 上次更新:2020-06-23

棲地

大洋性中層魚類,一般棲息深度約在300-800公尺間,曾被發現於1594公尺深處,生態習性不甚清楚。覓食對象多樣,諸如小魚、甲殼類及頭足類等。
大洋深海

300~1594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Diplophos taenia 上次更新:2020-06-23

效益(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Diplophos taenia 上次更新:20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