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ina ancylostoma Bloch & Schneider, 1801

Rhina ancylostoma@Jheng0125
波口鱟頭鱝
圓犁頭鰩
飯匙鯊,魴仔,鱟殼鯊(澎湖),圓頭龍文(澎湖),鱟殼䱁(澎湖)
Shortnose mud skate,Shark ray,Bow-mouthed angel fish,Bowmouth guitarfish,Mud skate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受脅評估指標 易危(VU)易危(VU)
海水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頭部前圓而寬闊,頭與胸鰭非常容易區別。身體中央非常厚實;吻短(胸鰭長約為眼睛直徑的4倍)。出水口非常大,邊緣無皺褶。下顎呈波浪狀,上顎有三個凹陷處,上嘴唇前少有皺紋。眼睛一般大,鼻孔傾斜方向朝嘴巴靠近,但幾乎呈橫向延長,長度不超過兩鼻孔之間的距離,皺褶發達,前側皺褶縫隙呈橢圓形,內緣後面的瓣發達。背部表面有不規則的顆粒及微小的刺,刺延伸長,且基部寬廣像稍微被壓縮的棘,外觀近似三角形且尖銳。背部的中線及眼睛附近有突出的刺。尾部長於體盤,基部寬闊。背鰭高,後緣較軟且稍微凹陷。第一背鰭長度高於第二背鰭長度,且第一背鰭的起點超過腹鰭點。胸鰭的後緣稍大於前緣長度。尾鰭下葉約為上葉的一半。(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Rhina ancylostoma 上次更新:2021-06-21

分布

分布於紅海、印度洋、印尼、澳洲東北部、中國南海和東海南部,產於臺灣北部及東北部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Rhina ancylostoma 上次更新:2021-06-21

尺寸

體長:300: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Rhina ancylostoma 上次更新:2021-06-21

棲地

食甲殼類動物,棲息於近海底層,行動緩慢。
1~5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Rhina ancylostoma 上次更新:2021-06-21

效益(利用)

IUCN在2019年已列入紅色名錄中極危的物種。在台灣的沿近海偶可捕獲,目前尚未列入我國的保育類物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Rhina ancylostoma 上次更新:202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