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yrichthys moluccense (Bleeker, 1850)

摩鹿加紅魴鮄
摩鹿加紅魴鮄
三鬚紅魴鮄,三鬚平面黃魴鮄,雞角,角仔魚
Sea robin
食用魚類
深海 砂泥底
海水
Species 種
Actinopterygii » Neopterygii » Scorpaeniformes » Platycephaloidei » Peristediidae » Satyrichthys
Satyrichthys
Actinopterygii
Neopterygii
Scorpaeniformes
Platycephaloidei
Peristediidae
Satyrichthys

綜合描述

體延長,稍側扁;頭部扁平,邊緣接近平直,由上往下看近三角形。吻突略比眼徑長,但不超過左右吻突的基底距離長的兩倍。上下兩頜皆無齒。下頜具數對觸鬚,最長的一對延伸至眼睛的前緣,下頜腹面後端無小觸鬚。前額中央部位具三角狀的小棘;眶後骨棘尖銳且堅硬;前鰓蓋棘銳利且堅硬,較鰓蓋棘為長;鰓蓋棘有一對,一個較小,另一個較大。肛門前方有兩對腹板。體被骨板狀鱗,側線鱗數32-33。背鰭連續,VII硬棘,17鰭條,硬棘部與軟條部之間有一凹刻;臀鰭軟條17; 胸鰭基窄,上部之鰭條長於最下方之鰭條,下方具有2個游離鰭條。體一致紅褐色,頭側、背側及背鰭均無斑點。以前所記載之磯川氏紅魴鮄(Satyrichthys isokawae)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atyrichthys moluccense 上次更新:2014-05-28

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南至菲律賓。臺灣分布於東北部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atyrichthys moluccense 上次更新:2014-05-28

尺寸

體長:29: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atyrichthys moluccense 上次更新:2014-05-28

棲地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水域。
深海砂泥底

220~400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atyrichthys moluccense 上次更新:2014-05-28

效益(利用)

一般以拖網漁船捕獲較多,因身上附骨板,適合煮湯,多與豆醬同煮;或充作下雜魚、魚粉等用途。全年均可捕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atyrichthys moluccense 上次更新:201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