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ppocampus bargibanti Whitley, 1970

巴氏海馬
巴氏海馬
巴氏豆丁海馬
Pygmy seahorse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受脅評估指標 CITES附錄二:族群數量稀少須有效管制CITES附錄二:族群數量稀少須有效管制
礁區
海水
Species 種
Actinopterygii » Neopterygii » Gasterosteiformes » Syngnathoidei » Syngnathidae » Hippocampus
Hippocampus
Actinopterygii
Neopterygii
Gasterosteiformes
Syngnathoidei
Syngnathidae
Hippocampus

綜合描述

極小型海馬,成熟體長約2.7公分左右。體環11-12,尾環31-34,背鰭13-15鰭條,胸鰭10-11鰭條。臀鰭小或無,成魚不具臀鰭;頭部與軀幹區隔不明顯;吻非常短,約與眼徑同寬,前方彭大;體呈肉質狀,體環及尾環相當不發達;軀幹腹側分節不完全;全身佈滿不規則突起之結節,周邊覆蓋軟組織;頭冠為一個圓球狀;眼前及頰部各具有一圓形突棘。具有兩種顏色型態,其一為灰白色具有粉紅或紅色結節,此型通常棲息在紅色海扇Muricella plectana上,其二為黃色具有橙色結節,此型通常棲息在黃色海扇Muricella paraplectana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Hippocampus bargibanti 上次更新:2021-03-22

分布

產於西太平洋地區。2005/4首次紀錄於墾丁(東森新聞報導)。2010/6/25紀錄於綠島(中國時報報導)。陳等(2010)正式紀錄於墾丁。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Hippocampus bargibanti 上次更新:2021-03-22

尺寸

體長:2.7:cm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Hippocampus bargibanti 上次更新:2021-03-22

棲地

性喜棲息在水流較強勁的地區,目前已知僅棲息在數種海扇(Muricella spp.)之上,其型態完全融入珊瑚,具有擬態,極難被發現。
礁區

16~45 公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Hippocampus bargibanti 上次更新:2021-03-22

效益(利用)

目前生態習性未知,僅能生存在海扇上,臺灣曾紀錄可能因受到人為干擾而集體離去,若干年後才又返回。目前仍無成功養殖之案例,建議不要從野外採集。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Hippocampus bargibanti 上次更新:2021-03-22